美学百科

知情意

2022-10-20

简介

知情意是对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所进行的结构分析。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针对人类心灵知情意的形式结构特征,提出与其相对应的智慧、节制、勇敢的规范和要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心灵由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个部分组成,人类的体魄素质、审美和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分别是由这三部分决定的。对人类心理结构的机制作了有益的探讨。到了近代由于突出对人的思考,许多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把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结构区分为知情意三个领域,分别从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加深对它们的研究。知情意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到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手中得到新的发展。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的认识结构;《实践理性批判》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的意志结构;《判断力批判》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的审美(情感)结构。康德在三大批判中,从知情意入手,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人类主体性的精神或心理结构,这是他在哲学上的突出贡献。

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等专著或文章中,在总结康德哲学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与沉思,对知情意亦即人类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了深入研究和发展。他认为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人性的具体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智力结构(知)、意志结构(意)和审美结构三大分支所组成,科学,道德和艺术是它们物态化的表现。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认识或智力结构中,超生物性表现为感性的社会实践内化为理性;在伦理或意志结构中,超生物性表现为理性的凝聚和对感性的强制:在审美或情感结构中,超生物性表现为理性的积淀,如果说在智力或意志结构中都表现为超生物性对感性的优势,那么在审美中超生物性已完全融解在感性中,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统一。知意情作为普遍形式是人类群体超生物族类的确证,它们落实在个体心理上,却是以不断开拓和丰富自身的创造性功能而成为“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感受”(审美愉快)。由智力(知)、意志(意)、审美(情)所组成的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们既是历史具体的,其内容各有特点并随社会、时代、阶级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们又有其不断积淀下来的结构成果,其形式,具有某种持续性,非变异性或共同性,成为人的主体能力和内在结构。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知情意)决不是先验的和主观自生的,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生产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从历史唯物论看,人类以社会实践为社会存在的本体核心,在运用物质工具改造征服自然的劳动生产实践中,不仅使客观的外在自然发生人化,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亦即工艺—社会结构,而且同时也使主观的内在自然发生人化,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亦即文化—心理结构。在人类的主体性中,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结构决定着内在的即文化——心理结构(知情意),它们都是人类在漫长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自然人化(外在、内在)的历史成果。

拓展资料

知情意行  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