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百科

瑜伽经

2022-10-08

YOGASUTRA

简介

印度瑜伽派哲学根本经典。作者钵颠阇利(Patanjali)为瑜伽派哲学奠基人,生平不详。成书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1.产生于公元前150年,作者与著名语法学家、《大疏》的作者钵颠阇利为同一个人;2.成书于公元后4世纪,书中第4章有批评佛教法相唯识论的观点;3.不能确定为4世纪,第4章并非原经所有而是后来纂入的。现在用的为梵文精校本,可见R.普拉沙德的《钵颠阇利的瑜伽经》,1982年新德里版。对《瑜伽经》的注疏,最主要的有4家,即公元4世纪的毘阿沙、公元9世纪的婆察斯巴底·弥尸罗、波阇(1055)和识比丘(1575)。已被译为多种文字。

本书分4章共194条格言。1.三昧分,共51节,阐明三昧的本质和目的,即瑜伽理论部分。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心有五种变化(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记忆),这五种变化均可通过瑜伽修炼和离欲而被抑制,根据抑制的程度不同则出现各种三昧状态。2.修持分,共55节,叙述瑜伽修炼的方法,即获得三昧的方法。总的要求是苦行、诵读《瑜伽经》、敬奉大神自在天。具体做法有八支:①禁制(Yama,夜摩),奉行消极的道德戒律,不杀、不盗、不妄、不淫、不贪;②劝制(Niyama,尼夜摩),遵行积极的道德戒律,清净、满足、苦行、诵读、敬自在天;③坐法(Asana),是修炼身心辅助入定的必要条件,要求保持轻安自如;④调息(Pranayama),控制呼吸,调理内外出入之息, 以便安心,消除庭盖;⑤制感(Pratyahara),控制感官,不为外物纷扰;⑥执持(Dharana),心专注一处,或丹田,鼻端,或身外一物;⑦静虑(Dhyana),专注于对自我的沉思,使内外合而为一;⑧等持(Samadhi,三昧),自我和对象完全融合为一体。3.变化分,共54节,叙述经瑜伽修炼后所获得的种种神通,包括隐身功、轻功、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及各种硬功。最后达到独存状态。4.独存分,共34节,叙述心物关系的变化最终获得解脱的状态。即行瑜伽者,逐渐增加般若智慧,消除世俗行力,使自我在神我中独存。本书由于后人注疏侧重方面不同,而发展为多种瑜伽,如智瑜伽,侧重瑜伽哲理的研究,通过禅定探求宇宙人生真理;信瑜伽强调一心念神而使自我净化,达到解脱目的;业瑜伽,按照个人的社会职责,寻求行动的方法;哈陀瑜伽,侧重肉体与生理、心理的修炼。此外还有王瑜伽、湿婆瑜伽、密咒瑜伽等。瑜伽修炼不只是瑜伽派的理论和实践,而是为许多宗教哲学所共有,它们各有侧重又互相影响。世界各国学者自19世纪中叶开始对它作了极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