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crime statistics
简介
统计学的方法技术在犯罪研究中的运用。
犯罪统计指示 犯罪现象、原因、控制效果诸方面特征的数量表现。包括:①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的对称,又称绝对指标,是以原始数据简单汇总的绝对数形式反映犯罪现象总体规模、水平、范围、程度的犯罪统计指标。如发案数、人犯数等。总量指标是指示、比较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基础性指标。②相对指标。通过数值之间的对比反映一定数量关系的犯罪统计指标,是以总量指标为基础而计算的派生指标。如犯罪率是总人口与发案数之间的比率。描述犯罪现象时,相对指标比绝对指标更为直观、深刻,使人们便于在平等的基础上比较异时异地基数不同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又包括:第一,结构相对指标,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如犯罪分配率。第二,比例相对指标,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总体各部分数值之间之比。如罪犯性别比。第三,强度相对指标,是反映某现象密集程度的相对数。如犯罪率。第四,动态相对指标,是报告期数值与基期数值之比。如犯罪发展速度。③动态指标。犯罪现象变化消长过程的数量表现。动态指标又包括:第一,犯罪总量数列,是一定空间若干连续时点的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第二,犯罪绝对消长量,是总量数列中报告期(下期)总量指标与基期(上期)总量指标之差,以绝对数形式反映由基期到报告期犯罪消长的幅度和方向。第三,犯罪发展(下降)速度,是报告期总量指标对基期总量指标的百分比率,以相对数形式反映犯罪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比值大于100%,说明犯罪有所上升,小于100%说明有所下降;比值距离100%越近,说明变化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以同一基期的总量指标为基数而计算的发展速度,称为定基发展速度;以总量数列中依次移动基期数值而计算的发展速度,称为环比发展速度。第四,犯罪增减速度,是报告期绝对消长量对基期总量指标的百分比率,同样以相对数的形式反映犯罪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动态指标还是犯罪预测的重要基础。由若干犯罪统计指标有机构成的系统,称为犯罪统计指标体系。包括:①实质体系。是由一系列反映犯罪现象实质特征的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例如,反映社会安全程度的指标体系,至少应当由下列具体指标组成:犯罪案件的数量、结构、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治安案件的状况、犯罪原因及条件的变化、社会安全管理的效率及物质保障能力、公众安全感等。实质体系的设计,要求设计者十分熟悉犯罪问题,并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②形式体系。是由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动态指标、主观指标、客观指标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犯罪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做到“六定”:第一,研究对象总体范围的界定。第二,各项指标名称及计量单位的界定。第三,各项指标之间类别层次关系的规定。第四,数据登录汇总程序的确定。第五,统计分析方式的确定。第六,与其他社会、犯罪统计指标体系之间衔接方式的确定。
犯罪相关分析 描述犯罪与犯罪相关因素之间,或者各个犯罪相关因素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方法。通常认为,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之间,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而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之间,一定具有相关关系。因此,确定犯罪与某种现象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是研究犯罪原因、根据犯罪原因进行犯罪预测、评价犯罪控制效果的前提条件,也是统计学的方法技术在犯罪研究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按照分析对象的性质不同,犯罪相关分析分为:①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例如,“破损家庭”和“青少年犯罪”就是两个定类变量。如果调查资料表明,100个青少年犯中,有90人出自破损家庭,只有10人出自正常家庭,而100个正常少年中只有10人出自破损家庭,有90人出自正常家庭,那么,破损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则一目了然。但是,现实中研究者所面对的问题常常没有这样简单。如果犯罪人中有55个出自破损家庭,而正常人中有45个出自破损家庭,人们就很难立刻作出判断,破损家庭与犯罪之间是否相关。为此,可进行卡方检验。在该例中,求得卡方值为2<3.841,故不能否认虚无假设——破损家庭与犯罪无关。②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例如,“强奸犯罪人的文化程度”与“强奸行为的强度”是两个定序变量。若要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先把两个变量的分数分别排成等级,将每个样本的每对等级相减,求每个样本等级差的平方,带入公式:
其中,R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R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大。③定距(定比)变量的相关分析。例如,“城市流动人口”和“发案数”就是两个定距(定比)变量。要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将调查所得数据带入公式:
其中,R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R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