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l ball
简介
煤层中保存有植物化石的结核 (下页图,参见彩色插页第31页,第32页)。
形态 煤核有球状、饼状、杆状及透镜状等,平面直径由1cm至数米不等,以5~30cm者居多。其表面常被黑色或黑褐色光亮的煤皮包裹,内部一般呈棕褐色或淡褐色。它们除主要赋存于煤层中外,有时也赋存于煤层的顶、底板内,通常呈孤立、分散状产出,有时则多而密集,联结成层状或块状,并使其轮廓不清。
成分 煤核矿物成分以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为主,并含黄铁矿、白铁矿、菱铁矿、蛋白石、玉髓等。其化学成分以含钙镁的碳酸盐类为主,有时为二氧化硅、硅铝酸盐、硫化铁或硫化钙。
成因 目前存在四种不同认识。
(1)泥炭形成后遭受海侵,因上覆海相沉积中钙、镁等离子随水下渗,导致泥炭层中部分植物组织发生矿化而逐渐形成煤核。
(2)泥炭埋藏较深时,因缺氧而使植物遭受原泥炭沼泽矿化水的作用而矿化,逐渐演变成煤核。
(3)在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因涨潮或风暴将海水灌入,致使植物矿化和形成煤核。
(4)以海生菌藻类为主的煤的原始质料,在还原环境下经海水滚动而形成黄铁矿或白铁矿质煤核。
研究意义 由于被矿化的植物组织与器官通常保存较好,可通过深入研究其细胞结构等,获取清晰细致的实际材料,为恢复植物的原有生态面貌提供证据。
(a)
(b)
山西太原西山7号煤层结核中的植物化石
a—Stigmaria(根托) 及其周围的鳞木类植物细根;b—Pecopteris(栉羊齿) 实羽片上的原位聚合孢子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