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百科

淮南煤田

2022-10-09

Huainan Coalfield

简介

中国华北聚煤区南侧的石炭二叠纪煤田。它位于安徽省中北部,以淮南市为主体,东部伸入滁县地区,西部延展到阜阳附近,平面呈北西西向长椭圆状,长约100km,宽20~30km,面积2500km2。煤田跨淮河两岸,因发现及开发从南岸开始,故名淮南煤田,后经勘探在淮河北岸更大范围内见煤,但乃沿用原名 (下图)。

地质构造 淮南煤田为一轴向北西西的复向斜构造,主要由上古生界组成,下古生界位于煤田南、北两侧,煤田普遍被第四系覆盖。煤田南、北边缘有低角度走向逆断层发育,造成下古生界几度逆覆于上古生界之上。在复向斜中,有一组北东向的正断层发育,将上古生界切割成阶梯状块段。石炭二叠纪煤系广泛赋存于复向斜中,并往往形成次一级褶皱。燕山期岩浆活动多以小型细晶岩、煌斑岩岩脉、岩床侵入煤系,对煤层局部有影响。

淮南煤田示意图

1—生产区:A李郢孜矿,B谢家集矿,C新庄孜矿,D李嘴孜矿,E孔集矿,F潘集矿一号井,G潘集矿二号井;2—建设区:H潘集矿三号井,I谢桥矿;3—规划区:J谢李深部矿,K潘集矿四号井,L丁集矿,M顾桥矿,N张集矿,O刘庄矿;4—勘探区:P朱集区,Q风台颖上区;5—预测区

煤系 淮南煤田含煤地层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纪煤系,包括:晚石炭世本溪组、太原组,早二叠世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和晚二叠世上石盒子组。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纪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石炭纪地层基本不含可采煤层。

本溪组 由浅海相、近海相薄层石灰岩和铁铝质粘土岩组成,一般厚5~10m。

太原组 由浅海相夹滨海相石灰岩、泥岩、砂岩夹薄煤层组成,石灰岩有10~13层,薄煤层有8~11层,其中1~2层局部可采。一般全组厚100~120m。

山西组 由滨海相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一般厚60~70m,含煤层1~3层,煤层总厚7m左右。

下石盒子组 由陆相泥岩、粉砂岩、砂岩、鲕状泥岩及煤层组成,厚100~150m。含煤层13~16层,大部可采,煤层总厚18.73m。

上石盒子组 由陆相砂岩及泥岩组成,中下部岩石颜色偏灰,含煤层18~21层,煤层总厚13.09m;上部岩石为红、绿、黄等杂色色调,含薄煤层3~5层,均不可采。全组厚600~800m。

资源 淮南煤田煤炭资源量约66Gt,探明煤炭储量约15Gt,未探明煤层基本埋深超过1000m。淮河以南的老矿区,产出1/3焦煤和极少量的气煤;淮河以北的潘集矿区,主产气煤;煤中灰分以中等偏高为多,硫分一般较低;属较好的炼焦用煤。煤系中还共生有耐火粘土矿,于谢家集—新庄孜一带已查明储量6Mt。淮南老矿区深部瓦斯含量较高,有效好抽放利用前景。

开采地质条件 淮南煤田以中厚倾斜煤层为主,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一般开采条件尚可。第四系松散层厚0~800m,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增厚,其中含砂砾及流砂层,建井需采用特殊凿井法施工。矿坑充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及第四系砂层水的渗入,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但太原组灰岩喀斯特水比较复杂,在地层倒转或有断层联通时,对二叠纪煤层开采有影响。主采煤层顶板多为泥岩,易风化膨胀。除孔集矿、李嘴孜矿和李郢孜二矿外,均属高瓦斯矿井或瓦斯突出矿井。大部分煤层具自然发火倾向。煤尘有爆炸危险。

开发概况 明末清初在淮河以南舜耕山一带即有煤炭开采活动。1911年由私人组建大通公司,在怀远、凤台交界处进行煤炭开发,到1936年年产达0.27Mt。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创办淮南煤矿,于舜耕山九龙岗凿井采煤,到1937年年产煤0.62Mt。1939年6月,大通、淮南两企业合并为淮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由日本三井、三菱集团经营,年产量从0.10Mt增加到1944年的0.88Mt。1945年公司被国民政府接收,到1949年产量达1.12Mt。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南煤田的开发加大步伐,淮南矿务局成立并建成9对生产矿井,年产量超过10Mt,地方煤矿年产量亦达1Mt以上(左下表)。

淮南矿务局各矿产煤能力表

tr valign=”top”>

煤 矿 能力(Mt/a) 煤 矿 能力(Mt/a)
李郢孜二矿 0.40 李嘴孜矿 0.35
李郢孜 一矿 0.80 孔集矿 0.50
谢家集一矿 1.20 潘集一矿 3.00
谢家集二矿 0.90 潘集二矿 2.10
新庄孜矿 1.85 合 计 11.10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