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百科

流刑

2022-10-09

简介

中国古代将受刑人强制放逐到边远地区,不许擅自回归本土的刑罚。在秦汉及其以前,与流刑相类似的有放、窜、迁、徙、徙边,这些均侧重于遣逐,多为法外减死之用,并非正刑。《史记·五帝本纪》: “流凶族,迂于四裔,以御魑魅。”《尚书·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迁”、“徙”多见于秦、汉、魏、晋、南朝时的称谓。关于流刑的起源通常认为在舜典时就已存在,但未形成制度。《尚书·舜典》: “流宥五刑”。朱熹释曰:“流宥五刑者,其人所犯,合此五刑,”而情轻可恕,或因过误则全其肢体,不加刀锯,但流以宥之,屏之远方,不与同齿。北魏依据“赦死从流”的原则,始将流刑列入五刑,次于死列,重于徙刑、设有里程远近的差别。北齐时流刑方式是投诸边裔,以为兵卒,亦无里程之差。北周依《尚书》“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之义,把流刑分为卫服、要服、荒服、镇服、蕃服五服,以 “去皇畿”二千五百里至四千五百里五等,每等相差五百里,服流刑者均加鞭笞。隋开皇元年定律,因于魏周,将流刑列为五刑之一。隋朝流刑分三等,一千里居作二年,一千里居作二年半,二千五百里居作三年;其应居作者,这三等流刑俱役三年。同时,流刑皆附加鞭、笞。唐代流刑亦分三等,“唯三流皆加一千里,居作三年、二年半、二年皆为一年,以此为异”(《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即唐代流刑三等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附加的居役期限较隋朝缩短均为一年,役满编所在地区为户,此谓“常流”。另有“加役流”,即减死刑加役流三千里,附加居作二年。加役流是死刑的减轻,不属三流。采同唐制,只是在流刑上又附加脊杖,其数分别为二十、十八、十七。重者更刺配之。辽之流刑近于遣刑,流刑之轻重分为: “置之边城部族之地,远则投诸境外,又远则罚使绝域”(《辽史·刑法志》),并附加脊杖。元朝流刑无固定里数,只列辽阳、湖广、迤北三个地域。南人流于辽阳,北人流于湖广,重罪流于迤北之地,更附加黥刺。明代流刑分三等,与唐同,三流各杖一百,俱役三年,再犯者,则于原配处,依工乐户留住法处置。这又与唐有所不同。流刑中有安置、迁徙口外为民、充军。明初流刑主要是边方屯种,以后名目繁多,从重至轻,分别有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等; 还有终身、永远充军之别。清流刑分三等并杖一百,皆与明同;且安置远方,终身不还。如在配地逃脱或再犯罪者,则改为充军若千里,如因国境的限制,有时也转而发配到较近之地。清末宣统二年 (1910)颁行的《大清现行刑律》除十恶奸盗等重罪依旧发配外,皆改在本地劳役,二千里者六年,二千五百里者八年,三千里者十年。《大清新刑律》终于废除了流刑。

拓展资料

唐代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