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

洪泽湖

2022-10-18

简介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江苏省洪泽县西部,淮河中游,里运河之滨。面积1 96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2.3米,蓄水量26.6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4米,最大水深5.5米。是淮河流域最大的平原型湖泊。它原是小湖群,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始称今名。洪泽湖的成因有多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河迹湖类型;一种认为是古潟湖的遗迹,还有认为是构造陷落所成。但多数人认为是1194年黄河夺淮后,淮河下游河床淤高,水流汇聚逐渐扩大所形成。距今至少有五六百年历史。洪泽湖接纳的入湖河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分布在湖的西部。其中以淮河为最大,入湖水量最多可达26 500立方米/秒,占入湖总水量的70%以上。洪泽湖的三条排水河道均分布在湖的东岸,其中一条是出三河闸,由三河东南流,经入江水道,至三江营注入长江。这条入江水道约占洪泽湖总泄水量的65—70%。第二条排水河道是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由扁担港入海,其最大排洪量为968立方米/秒。第三条排水河道是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分为两支,一支经新淮河东出套子口入海;另一支经淮沭新河北上连云港市入海州湾。洪泽湖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水患的湖泊。根据历史记载,从1575—1855年的280年间,洪泽湖曾决口140余次。每次决口,江苏里下河一带顿成“泽国”。特别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黄淮二水的袭击下,古泗州城全部沦没水下。为了防止水患,保障京杭运河漕运,在洪泽湖东岸修筑了一条工程浩大的大堤。这条大堤在古代又称高家堰,它初建于东汉,为土堤,长约30里。自1194年黄河夺淮后,湖面扩大,堰堤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后经明万历、清乾隆年间数次扩修,土堤完全改为块石护坡,其中还筑有仁、义、礼、智、信5个减水坝,以备大水泄洪之用。至此, 一条被描写为“堤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大堤完全形成。这条大堤西起盱眙县张大庄,东止淮阴县码头镇,长67.25公里,堤坝标高18.5米,堤内湖底高于堤东平原5—8米,难怪洪泽湖被人们称为“悬湖”。洪泽湖不仅有蓄洪、排洪功能,而且有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之利。这里多利用湖水与下部灌溉渠道的水位落差,修建了高良涧等一系列小型水电站。每年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排出的水量约为70—14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 800余万亩。洪泽湖的水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湖内不仅盛产梅鲚、银鱼、鲤、鲫、鳊、鲌、草、青、鲢、虾、蟹、螺、蚌等,而且有大面积的芦苇、芡实、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据统计资料,洪泽湖每年平均产鱼量为2 000万斤,其中银鱼和梅鲚约占几百万斤以上。洪泽湖不愧为淮河流域重要水产基地。

洪泽湖位置示意图

拓展资料

滆湖  大湖  内湖  筼筜湖  外湖  南湖  艾比湖  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