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德谟克利特伦理思想

2022-10-24

简介

自然主义幸福论伦理思想。德谟克利特(De-mol crius,约公元前460—前370),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

德谟克利特出身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一个富商之家。德谟克利特学识渊博,著述达五十多种,但传下来的甚少,只保留了一些残篇,其中伦理思想方面最为丰富。

人本质说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也是由原子组成的。人的灵魂是一种最精致、最圆滑、最灵敏的原子。当它与肉体原子结合的时候,生命就诞生了,而当它与肉体原子分离时,生命随之结束,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灵魂。灵魂原子是运动变化的,表现为人的行为活动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人是丰富而复杂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世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仅仅满足本能的需要,而人则有更高的需求。人的伟大还在于人有思想,“人每天都怀着新的思想”。(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北京版,第112页)德谟克利特对人及人的价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理性快乐主义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对幸福的向往是人的整个内驱力和一切道德活动的出发点。人最好的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愉快的状态中过生活,并且尽可能减少痛苦;快乐与不适成为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标准,成为有利与有害的界限。一生无宴饮,就象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是不幸福的。德谟克利特不否认物质生活的享受不排斥肉体快乐,认为感官的快乐是应该满足的,但更注重精神的快乐。在他看来,感官的快乐只是粗糙的低级的,是暂时的易逝的,如果过度还会带来痛苦和不安。真正的快乐乃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满足,它高于肉体的快乐。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而在于追求灵魂的善。愉悦与精神的宁静结合的人,才称得上是最幸福的人。人们不应该沉溺于感官的,物质的快乐而应该在追求幸福中必须节制和适度。人的感性欲望是无穷的,人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而应该通过节制来满足那些高尚的需求。“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更加强。”(同前第116页)有无节制是成人与儿童的标志。所以,德谟克利特主张知足,适度就是幸福,他赞赏具有中等财富的人,太贫穷和太富有都是不幸的。

德谟克利特还认为,智慧与知识是达到善与幸福的途径。从智慧那里可以引申出三种德性;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人具有了智慧,就能对人对事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适度地享乐,达到真正的幸福。人是可以教育的,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培养品性。

德谟克利特阐述了善恶、正义、勇敢与良心对善恶、正义、勇敢与良心的阐述。

与苏格拉底注重从理论上对善的研究有别,德谟克利特注重于从具体实际方面对善进行研究。他认为,凡是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符合道德与法律的行为都是善的。反之,贪赃枉法、行凶偷盗乃至嫉妒他人都是恶的行为。德谟克利特强调“公共的善”,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些主动为国家而尽力的人,那些追求崇高精神快乐的人,就达到了至善。

德谟克利待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善恶,不仅看他行为的效果,还要看他行为的动机。一个“善”的人,他的行为应是善的,而且他还应该是“为行善而行善的人”,即动机纯洁的人。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良心。在他看来,良心就是要求人们按照义务去行动。一个有良心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做坏事,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德谟克利特是快乐主义伦理学的先驱,他最早明确地论述了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创立了以幸福论为中心的伦理原则。德谟克利待最早把伦理范畴从哲学、政治学范畴中作了区分。这些奠定了德谟克利特在古希腊及整个西方伦理学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拓展资料

伦理本质  伦理导向  伦理关怀  伦理内涵  伦理评估  伦理特征  伦理效应  伦理语言  伦理自主  伦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