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ting capacity
简介
担负电力系统计划内负荷的电站发电机输出容量。在水电站的实际运行中,其工作容量随其电量和在系统中的作用不断变化。当水电站调峰运行时,其工作容量在一天内变化很大;汛期,为了充分利用水流的电量,水电站宜在电力系统腰荷或基荷工作,其工作容量在一天内变化较小。无调节能力或由于综合利用(如航运)要求而不担或少担系统调峰任务的水电站,其工作容量在一天内是不变或变化不大的。
在规划设计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水电站在枯水年各月(周)中最大负荷日的最大工作容量,尤其是系统供电最紧张的月(或周)中最大工作日的最大工作容量。它是决定水电站容量效益的重要指标。
当担负调峰任务时,在一天中,由于水电站24 h的能量集中在尖峰的若干小时发电,故其日最大的工作容量大于其日平均出力,水电站的工作位置越靠近尖峰,两者的差值越大。
工作容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 水电站时段(日或周)平均出力与强制基荷(如果有的话)的差值为可调出力。与可调出力相应的时段电量为可调电量。水电站预想出力减去强制基荷的容量为可调容量。
(2) 当水电站进行日调节而不进行周调节时,可调出力乘以24为水电站日可调电量,用日负荷求其峰荷工作容量。
(3) 当水电站进行日周调节时,可调出力乘以168为水电站周可调电量,用周负荷求其峰荷工作容量;或以日电量乘以周调节扩大系数(1.0~1.2,可用试算法求得),换算成最大工作日的电量,用日负荷求其峰荷工作容量。
(4)水电站的峰荷工作容量,可按其日(或周)电量,以其合适的工作位置,在日(或周)负荷电量累积曲线上求得。日负荷电量累积曲线是日负荷与该负荷以下电量的关系曲线。即可按图1所示,在其工作位置的上划分线,与电量累积曲线的交点,向左量与日(或周)电量(或可调电量)相等的横距,得一点U,并由U点向下作垂线,交电量累积曲线于L,通过点L所作的水平线,为工作位置的下划分线,则U与L的纵坐标差值即为水电站的峰荷工作容量;工作位置上、下划分线与日(周)负荷曲线所包围的阴影部分为水电站各小时的工作容量。工作位置的上划分线愈靠近尖峰负荷,则其峰荷工作容量愈大;若水电站的工作位置在最尖峰,则其工作位置的上划分线为最大负荷处。水电站最大工作容量等于其基荷工作容量与峰荷工作容量之和。
图1 水电站工作位置图
(5)对已建水电站,工作容量P及日(或周)电量E为已知,需求其工作位置。则可先扣除基荷的容量及相应的电量,得可调容量及可调电量各为P′和E′,然后求其峰荷工作位置。图解法,将原电量累积曲线,分别向左平移E′,然后向下垂直移动P′作辅助曲线,辅助曲线与原电量累积曲线交于B,通过B作水平线,即为峰荷工作位置的下划分线,由此向上量P′,即为上划分线。数解法,可用试算法,找到峰荷工作位置的上、下划分线,各与电量累积曲线的交点为A、B,使PA-PB=P′,EA-EB=E′。(见图2)。在计算机上,则常将日负荷曲线转换为阶梯状的历时曲线,然后用迭代法或按Z替代法处理的线性规划法求解。
图2 已知工作容量及日 (周)电量
求工作位置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