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百科

宗教祭祀舞蹈

2022-10-20

简介

是人们用以祭祀天地日月祖先神灵,祀求风调雨顺消灾除疫的舞蹈活动的总称。祭祀舞侧重表现原始习俗仪式的残存和延续,宗教舞却为特定的宗教仪式服务并表现其独有的宗教内容。

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拜物教和多神教产生的时候,就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的关系。多种多样的图腾舞和巫术舞,用来表达人们对神秘自然界的疑惧、崇敬和战胜它们的强烈愿望。一切带有宗教性质的祭祀礼仪活动,诸如娱神、求雨、结盟、宣战、婚姻、生育、死亡、埋葬等等,都伴有舞蹈活动形式。这种舞蹈习惯几乎渗透到了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据舞蹈史学家考证,我国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巫者以舞求雨的记载不下数百条。如“丙辰卜贞:今日奏舞,出从雨”,“乎多老舞——勿乎多老舞——王占曰其雨。”“奏舞”可能就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有器乐伴奏的祀雨舞。“多老”可能是以巫的身分出现的领舞者。康丁时还有一种祀雨的仪典叫,甲骨文将此字写作舞字上加一象征雨水滴落的形符,郭沫若释为雩。《说文解字》郑玄注曰:“雩,吁嗟求雨之祭也”。这也就成了一种呼号歌唱翩然举舞的祭祀舞的形象记录了。而《尚书·益稷》所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则透露了原始时代图腾舞蹈的某些信息:人们用兽皮装扮成各种野兽的样子,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石块敲击声中相率欢乐舞蹈,以庆祝狩猎成功和祈求健康和富足的生活。在有史籍可考的西周初年大规模的“制礼作乐”活动中,所集成的统称为“雅舞”的“六代舞”和“六小舞”(参见“雅舞”及“六代舞”各条),也都是所谓先王们祭祀天地、祖先时所用的典礼仪式舞蹈。之后各朝各代沿袭、仿制、增删,都要制定各自一套大同小异的舞蹈祭祀体制。先秦时代楚地巫舞盛行。屈原的《九歌》即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颂神、祠神、娱神的歌舞曲辞。

在我国及世界各地的洞穴画、崖壁画上,在各种出土文物的图案纹饰上,在丰富的历史典籍中,甚至在偏僻的原始部族,即恩格斯十分形象地称为“社会的化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2页)的实有生活中,都保存着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静态的或动态的遗迹。西班牙阿塔米拉洞穴壁画上,就画着一个戴着动物形头盔,双手向上高举做跳舞状的人象,很象一种远古图腾舞的实录。我国内蒙古的阴山、广西的花山发现了许多崖壁画,其中有着宏大而生动的祭祀舞蹈场景(参见“崖壁画中的舞蹈图象”条)。许多至今流传在我国广大民间的舞蹈,如“太平鼓”、“端公跳神”、“傩舞”、“跳丧”、“师公舞”和“萨满舞”等,及遍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多姿多彩的“龙舞”,都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性质。

专为宗教服务,表现宗教内容的宗教舞蹈也十分丰富。各大宗教教派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各自风格迥异的舞蹈。基督教在中世纪时,就将《神圣之舞》作为宗教仪式在教堂使用。信徒们在神职人员率领下严肃起舞。还依据基督受难的故事编成表演性很强的宗教舞蹈,以宣传教义感化信徒。印度教对印度古典舞蹈的影响更是十分深刻。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被尊奉为舞蹈之神。许多传统作品取自宗教题材,渗透着宗教精神。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印度、缅甸等佛教舞蹈对我国舞蹈的影响可以从敦煌壁画的经变画所绘“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金刚力士”的舞姿上(参见“洞窟壁画、彩塑中的舞蹈形象”条),也可以从流传至今的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的描述中看出来。唐代的《菩萨蛮队舞》,元代的《十六天魔舞》等就是佛教风味十分浓郁的宫廷舞蹈作品。有史以来可以考证的舞蹈现象,均在证明着“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祝典底主要构成部份”(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论断。

就象原始宗教是人类的原始蒙昧和萌动的智慧的混合体一样,宗教祭祀舞蹈作为迷信愚昧活动的同时,又是人类身体文化的重要成就。有着它自身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科学与文化知识的增长,宗教祭祀舞蹈的内容和原有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或将要失去其现实意义,但作为历代专业与业余的舞蹈家们(在历史上曾以巫觋的身分从事舞蹈活动)的创造,不仅可以透过它们看到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生活的风貌,而且其长期创造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特有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技术技巧和被吸收、保存于其中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悠久丰富的舞蹈传统,都将成为我们研究整理、借鉴和出新的十分珍贵的资料。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