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istentialism
简介
“存在”一词最早由丹麦唯心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的理论先驱克尔凯郭尔提出,作为存在主义的基本范畴。“存在主义”一词译自德文existenz philosophie(存在哲学)。亦称“生存主义”、“实存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最流行的主要哲学流派。存在主义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其理论来源是:克尔凯郭尔的唯意志论和人生哲学,尼采的“自我扩张”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德国的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其它重要代表有: 法国的萨特尔、马塞尔、卡缪,美国的蒂利希、怀尔德等。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的主体或是个人的“自我意识”,或是“上帝”,是世界上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个无本质的纯粹的主观性的存在,然后由它自由地选择或创造自己的本质。如萨特尔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外部世界) 和“自为的存在”(主观意识),“自在的存在”以“自为的存在”为核心。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完全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存在问题是存在主义基本理论核心。他们脱离人的社会性考察人性,认为人在选择和创造本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不受社会关系和阶级条件的制约。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社会实践和社会条件以及所处社会地位决定的,从而陷入唯意志论泥坑。存在主义把人生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生生灭灭、变幻莫测的意识冲动,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将无可避免地落空于世。人的一生是“一场空忙的激动”,终生处于不安、忧愁、绝望、罪责、斗争之中。只有死亡才是不可避免的,是唯一可靠的选择,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有的存在主义者虽然认为死亡并不可怕,说死亡可以 “使自己从普通人当中解放出来”,“谁自觉地走向死亡,谁就自由”,主张“奋斗”、“自我选择”,主张 “行动”,但这只是非理性的冒险。存在主义者指责马克思主义“把人忘掉了”,要以其悲观主义的人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空白”,实质是用抽象的人取代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出发对人所作的科学分析。
存在主义在认识论中宣扬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内省经验论或直觉主义。他们把意识、思维看成人主观自生的内心直觉,而不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宣称意识的根本特征是“自己规定自己”、“没有任何事物是意识的原因”。人只能凭“内心体验”、“内心感觉” 才能把握存在。人的认识活动不过是人给对象规定本质和意义的活动,并宣扬不可知主义和信仰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个充满了悲观主义、反理性主义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它不但通过哲学,而且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传播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人生哲学,腐蚀人们的革命意志。由于存在主义各代表人物的观点不尽一致,故需予以具体分析。
拓展资料
政治存在主义 西方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人学 存在主义小说 存在主义戏剧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神学 实存主义 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