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奴隶社会的道德

2022-10-24

简介

阶级道德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奴隶制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居于支配地位的奴隶主道德及与之对立的奴隶道德。两种阶级道德的对立和斗争,渗透于奴隶社会的全过程和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但占有全部物质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生产者——奴隶;不但控制着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全部政治领域,而且支配着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及精神生产本身。相反,奴隶非但不占有任何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而且无权占有和支配自己的人身,被看作非人,是奴隶主的物件和工具。上述经济、政治特征决定奴隶社会的道德具有如下特征:以维护或者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为基本内容。奴隶根本没有人身的独立和自由,奴隶主可以象对待物品或牲畜那样,对奴隶任意处置、买卖和役杀,随心所欲地用于殉祭和殉葬。对于这种残酷至极的阶级关系,奴隶和奴隶主所持的道德态度截然不同。在奴隶主道德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应该象使用手头的工具一样去使唤自己的奴隶。奴隶主总是把忠于奴隶主和奴隶主国家作为一条道德准则强加于全社会,要求奴隶绝对服从这种道德义务,认为奴隶没有任何道德生活可言。古希腊奴隶主思想家概括的所谓“四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就根本不涉及奴隶。与奴隶主阶级的态度相反,奴隶阶级则对奴隶主残酷压迫他们的非人生活,日益不满和仇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奴隶大起义,反映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反映了奴隶强烈谴责奴隶主恣意吞食他们劳动成果的情形。奴隶采取消极怠工、破坏工具、杀死奴隶主、聚众逃亡、举行暴动等反抗行为,与奴隶主道德展开激烈持久的斗争。②道德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道德不仅被日益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来思考,而且日益成为调节社会秩序的手段,由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日趋明显,一些人能够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专门思考宇宙、人生的根本道德理,思考人类道德活动的本质、规律、原则、规范及范畴,产生了以研究社会道德现象为对象的学科。如中国春秋之际,许多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对世间伦常礼义的研究,总结概括了许多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古希腊哲学作为知识之总汇,就包含了“伦理学”这一分支学科。伦理学一词,就是由古希腊奴隶社会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使用的。此外,在奴隶社会现实生活中,道德已不限于混杂于一般的社会风尚和人类意识之中,而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而存在的。其中,道德与政治法律思想、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交互作用,相得益彰。③道德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人类进入奴隶制时代后,随着社会联系日益增多和错综复杂,道德的社会功能也多种多样。它所反映和调节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已不象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那样简单,而是要更广泛地反映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个人与行业、阶级、国家、民族等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反映和调节男女、夫妇、父子、君臣、朋友、主仆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功能的实现,不只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受到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成份的强烈影响。其中,阶级观点、政治观点对道德的影响最大。

奴隶社会的道德相对于原始社会的道德来说,进步与退步是共生的。就其进步方面看,奴隶社会的道德已不再容许杀死战俘、血亲复仇、食人之风、血缘群婚,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奴隶主道德为标志的思想分化,使道德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分离开来,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奴隶道德在发扬古朴优良道德的基础上,在同奴隶主道德的斗争中,不断产生出新的道德,对人的价值和尊严有了初步认识。就其退步倾向来说,奴隶主道德表现出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不把奴隶当人看待,道德理论和道德生活脱节,侵吞掠夺公共财产,往往运用暴力、欺诈、背信、偷盗等最卑鄙的手段达到最卑下的目的等。

拓展资料

奴隶社会  中国奴隶社会  《道德经》  《道德学》  道德败坏  道德尺度  道德传统教育  道德发生机制  道德法律原则  道德犯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