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АРОД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И ДЕМОКРАТИЯ
简介
苏联教育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写于1915年。1917年由彼得堡“生活与知识”出版社首次印行,以后多次再版,并被收入作者的各种教育文集。中译本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册,卫道治译。娜·康·克鲁普斯卡娅(Належд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Крупуская 1869—1939),苏联政治家和教育家,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教育科学博士,列宁的夫人和战友。1889—1890年在彼得堡高等女子学校学习。1891至1896年任彼得堡成人星期日夜校教师,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其间参加了列宁在1895年组织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其后随同列宁参加革命的组织,宣传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各种领导职务,发表大量论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与各种教育问题的演说和论文。
本书共12节,约7万字。中心问题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贯彻全书的主线,同时也论述了教育的阶级性和教育与革命的关系问题。第1节“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对生产劳动在国民教育中所起作用的看法”,简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国民教育问题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问题的情况,指出深入考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实施条件的意义,起着全书纲领作用。第2节至第6节分别评述卢梭、裴斯泰洛齐、费林别尔格、欧文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问题所持的见解,颂扬贝勒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欧文、拉瓦锡等人劳动教育思想的民主主义精神,分析其历史局限性。第7节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理论,特别详细地介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教育观点,强调马克思认为儿童参加社会生产是进步现象和他的有关通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以发展生产、改造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必要性等论述。本书后半部(第8节至第12节)总结西欧和北美国民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把传统的传授读、写、算和宗教知识的“4R”学校称为读书学校,根据19世纪初期与中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读书学校巩固的原因,又据19世纪中期以后生产技术发展要求说明职业教育性质的改变和劳动学校的产生。认为读书学校的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教学方法机械,摧残学生个性;劳动学校引进一定的劳动技能训练,不象读书学校那样只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而是注意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出读书学校之转变为劳动学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对西欧“新教育”运动和凯兴斯泰纳等人教育思想的分析,说明资产阶级劳动学校与工人利益有矛盾。本书作出的最后结论是:“只要学校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那末,劳动学校就是损害工人阶级利益的一种工具。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使劳动学校成为‘改造现代社会的工具’。”
本书在写作上广泛利用比较教育的方法,同时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列宁对它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正确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教育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主张。苏联教育学者普遍认为,它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1本书。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阿·瓦·卢那察尔斯基(1917—1929年在任)曾说:“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这部著作……是我们制定整个工作纲领的依据,无论是确立关于教育的新思想,还是这些思想的具体实施,乃至我们共和国成千上万所学校的具体教学工作和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都是以她在本书中所阐明的思想为依据,”可见本书对创建苏联国民教育制度和形成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