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sthetics in Ancient Rome
简介
指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希腊化文明是从古希腊文明向古罗马文明的过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希腊化文明更接近古罗马文明。因此,一般认为,从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之后到公元4世纪圣奥古斯丁之前6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主要特色和文化背景 与古希腊美学比较,古罗马美学不是在客体对象中探寻美的本质,而是在主体心灵中构造美的世界。美逐渐离开了认识、知识,而趋向于伦理、政治和宗教。不是和谐、理式或整一,而是宁静与崇高成为人们的审美追求。美感理论中的认识因素减少,情感因素增加,人们更多地强调艺术的情感效果。创作理论逐渐从古希腊以认识为核心的模仿论走向以想象为主要特色的创造论。这些特征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内在联系。希腊化时期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都有强烈的帝国文化色彩。政治、经济、文化及个人生活的变化,都不象古希腊那样是由知识、辨论、民主政体等理性方式把握的;偶然、强力、杰出人物的作用占主导地位。这使得人们普遍对真理失去信仰。人不能在认识与把握外在世界的过程中体验美,只能通过修炼自我与寻求安慰的办法得到解脱。于是有了追求宁静、统一的哲学与美学。另一方面,帝国的磅礴气势与宏大业绩,又给人一种来自外在的崇高感。主体越渺小,客体越崇高;个人越渺小,帝国越崇高。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诗歌、戏剧都追求宏大、严肃、高贵的崇高风格。与此相适应,理论家们对想象、情感因素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主要发展阶段和学说 这个时期的美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世俗哲学的、艺术理论的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希腊化时期出现了三大哲学派别:伊壁鸠鲁派、怀疑派和斯多噶派。这三派哲学的创始人伊壁鸠鲁、皮浪和芝诺都生于马其顿最后征服希腊的前20年。三派哲学的共同特色是以理性的方法寻求安稳平静的生活。它们较少涉及艺术理论,但都提出了各自的人生观念与审美追求。这三派哲学的理性方法与哲学宗旨鲜明反映了罗马帝国早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它们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3世纪。
伊壁鸠鲁派和怀疑派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目的与审美理想是宁静。这里的宁静不同于古希腊的和谐,它不要求在斗争、对立中见统一,只追求避开对立、冲突的原始统一。伊壁鸠鲁派的宗旨是体验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的快乐。它也重视知识的探求,但在它看来,知识纯粹是一种手段,顺应自然才是主旨。伊壁鸠鲁派哲学尚无禁欲的意味,但它的思考重心已从认识自然转向修炼自我。怀疑派的宗旨是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因为任何命题都有与它相反的命题存在。为了心灵的宁静,就只好回避矛盾,不作结论。显然,伊壁鸠鲁派与怀疑派的分歧主要在手段,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这种对宁静的极端喜爱与追求反映了这个时期自由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既不愿皈依宗教,又不愿依附帝国的知识分子,只能在对知识的思考中寄托人生。
斯多噶派关注美与德性的关系。它认为,美是德性的花朵。这种思想与古希腊哲学中真善美一体的思想有一定联系,但区别是主要的。斯多葛派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它对理性、善的理解较古希腊哲学狭窄和具体得多。在斯多葛派看来,理性即善,善即德性,德性即对国家与社会、他人的责任、义务。因此,幸福就是合乎道德规范的生活,美就是德性的体现。斯多葛派哲学以对德性的含容量作为美的标准,它认为,最高的艺术是哲学与诗歌,造型艺术只作用于感官,是次一等的艺术。这种美学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个体与知识的淡漠,对秩序、稳定与传统、权威的信赖。古希腊的自由城邦文化逐渐走向古罗马的帝国文化,这种趋势在有关高贵与崇高的理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更关心具体的艺术问题。他们关于艺术创作、艺术特性的思考,构成了古罗马美学的另一部分。比较地讲,伊壁鸠鲁派等哲学家们的美学思想尚有希腊余音,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基督教的先声,这个时期的艺术理论才最能代表古罗马文化的特征。古罗马文化不是靠科学,而是靠技艺(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制作等)赢得它的历史地位的。古罗马的艺术创作理论比古希腊丰富得多。西塞罗、贺拉斯的诗论,斐罗斯屈拉特的想象论,维特鲁威的建筑论,朗吉弩斯的崇高论等,是古罗马艺术理论的主要成就。
《论崇高》一书问世于公元3世纪,一般认为是古罗马政治家、艺术批评家朗吉弩斯的作品。崇高这一范畴出现得较晚,而对崇高的追求则贯穿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始终。共和国时代的文化名人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43)就认为,诗人要有炽热的感情,要讴歌伟大人物的伟大业绩。稍后于西寒罗的罗马文学批评家狄奥尼索斯(Dionysios,约公元前60~8)高度强调题材与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重要题材与伟大思想才能构成作品的高贵性。贺拉斯以他的《论诗艺》著称于后世。《论诗艺》是一部诗歌创作理论著作。全书主要讨论的是作品的整一性,作家的判断力与情感和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这三者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艺术作品富有严肃性、整一性和高贵性。古罗马建筑学家维克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同样高度重视比例、均衡的问题。他主张,广场与大会堂建筑要体现庄重的风格,元老院建筑当反映国家的威严。《论崇高》一书更是把崇高作为艺术的最高标准。崇高的构成主要是庄重而伟大的思想与强烈而动人的感情。崇高当有专横而不可抗衡的艺术力量。这是古代美学对崇高的最深刻的解释。
想象与崇高有内在联系。朗吉弩斯认为,自然界不够宽广;心灵要超越它的边缘,飞到更神圣更崇高的境界。另一位古罗马文艺批评家斐罗斯屈拉特(Philostra-tus,约公元170~245)称想象为更灵巧的艺术家。他认为,简单地模仿自然远远不够,这样只能再现已经见过的东西;想象则能依据人的理想创造出没有见过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很少谈想象,古罗马人则明显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他们希望用想象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柏拉图主义是罗马帝国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普罗提诺的哲学与其说是在解释世界,不如说是在设法超脱世界,它有浓厚的宗教与审美的性质。在普罗提诺看来,真正的美是太一。太一是纯一,完满,是万物之起始与终极。对太一的观照就是最高的审美享受。普罗提诺的太一理论是古罗马美学的终结。太一是宁静的,因为它不含有任何杂多、变易。太一也是崇高的,因为它是万物之父,是人的理性不可认识的神秘存在。
古罗马美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斯多葛派美学与柏拉图主义美学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古罗马的艺术理论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都被艺术理论家们视为经典。维特鲁威的比例理论对达·芬奇的绘画理论有直接的影响,布瓦洛的诗论更有着明显的贺拉斯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