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又称新古典主义。是盛行于欧洲17—18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主要特点是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
古典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lassicus,原意是第一流的,典范的。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它兴起于17世纪的法国,后统治欧洲文艺界200年之久,对各艺术门类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文学、戏剧等领域出现了许多著名古典主义作家。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崛起,古典主义才逐渐衰落。
在美术领域,古典主义通常有两种解释。广义上指凡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规范产生的艺术样式。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些建筑和雕刻,以及17世纪法国的N·普桑(1594—1665年)和“学院派”美术。狭义上是指1700—1830年流行于欧洲的美术样式。1748年,罗马庞贝古城被发掘出来,纯朴、刚劲、优美、典雅的古代艺术品震惊了整个欧洲。德国美学家A·G·温克尔曼(1717—1768)出版了系统研究古代美术的《古代艺术史》,诗人J·W·歌德(1749—1832)和思想家G·E·莱辛也先后发表了论述古代艺术的专题论文。于是,欧洲美术界又掀起了第三次向古典艺术学习的高潮,美术史上通常称其为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绘画严格按照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和特征来进行创作。前期以J·L·大卫(1748—1825)为代表。他重视绘画的政治目的,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紧密配合,常以古代英雄人物为题材,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激励革命党人的斗志。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儿子的布鲁特斯》等。后期古典主义绘画以J·A·D·安格尔(1780—1867)为代表,他更偏向于对理性美、形式美等纯艺术的追求。如《泉》、《土耳其浴室》等。在表现形式上,古典主义绘画追求一种“伟大的静穆和高贵的单纯”(温克尔曼语),坚持使用严格的素描和明确轮廓的画法,崇尚水平线和垂直线,力求形体结构的庄重、构图的均衡完整。注重明暗体积和线条的表现力。不强调色彩的变化,多用棕黄和暖褐色调。概而言之,“古典主义绘画重类型,轻个性,重形式,轻感情,重素描,轻色彩,它是一种以理性支配一切的艺术。”(引自王琦主编《欧洲美术史》371页)19世纪以后,古典主义绘画逐渐远离生活,走向呆板、僵化、冷漠、枯燥,终被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浪漫主义绘画所取代。
拓展资料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美学 古典主义戏剧 古典主义者 新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美学 西方古典主义 伪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