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的表示道德修养过程和方法的概念。意指通过封建纲常伦理的教化和个人道德修养,铲除气质之恶,复归于先验善性的修养方法。“气质”概念,本来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和素养。张载把“气质”概念引入了人性学说和道德修养学说,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正蒙·太和》)。即人性是由太虚之气和阴阳二气合和而成。太虚清醇之气是至善的,构成人的本性,称天地之性。而阴阳二气有清浊驳杂之别,聚合成人的形体,亦有善恶、偏正、刚柔等分别,称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决定人的本性是至善的,气质之性决定人性中有恶的成分。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进行道德修养,就要在“气质”上下功夫,“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为学和修养的目标,是要去掉气质之恶,恢复于天地之性。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气质恶者,学即能移。”即人的气质之性虽不同,却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后天的学习、教化,不断去掉“气质之性”的偏恶和物欲蒙蔽,会复归善性。方法是学礼、克己、集义、积善等,这套办法为朱熹所发展,构成理学的主要修养方法。
拓展资料
气质美化 变化质量差异 建筑文化气质 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信息 质量变化率 气候变化过程 气候变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