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dual polarization
简介
铁电体电滞回线与纵坐标轴的交点给出的极化强度值称为剩余极化强度,以符号Pr表示.对于一些铁电单晶和硬性铁电陶瓷,Pr值很接近于饱和极化强度,但总比其小. 为了使铁电体在人工极化之后能够具有更有效的热电效应或压电效应,材料的研制配方和工艺应力要求Pr值尽可能地大. 当温度足够高时,Pr值将随温度进一步升高而减小. 所以,人工极化时总是在保持极化电场的条件下使样品冷却到接近室温才除去外电场.
经过强外电场极化后得到的剩余极化强度通常不十分稳定,会随时间而略为减小.在工艺上常采用人工老化方法加速其趋向稳定的过程. 铁电体经人工极化和人工老化后便具有永久极化强度. 在观测电滞回线时,电场由幅值减小至零而极化强度由饱和值降至Pr值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电畴结构的变化. 因此由不同温度T下的回线得到的Pr所求出的微商dPr/dT与热电系数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
无论是采用强电场,或者采用外应力等其它方法使电介质极化,在外加作用除去后样品所保留的不等于零的极化强度,都广义地称为剩余极化强度. 在这种意义上,这个概念也可推广应用于非铁电体; 例如经过驻极处理的驻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