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百科

光折变效应

2022-12-30

photorefractive effect

简介

强光照射某些晶体时,晶体被照射部分的折射率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光折变效应; 也称为光致双折射变化(photo-induced birefringencechange),因为此现象多发生在双折射晶体中. 此效应是在激光出现后发现的. 由于折射率的不均匀使透射晶体的光束波前畸变,故早期称为光损伤. 但折射率变化可通过加热晶体而恢复,这与不能恢复的光致破坏性损伤是不同的.

实验表明,双折射率Δn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异常光折射率ne的改变,ne随时间增大最后达到饱和值(在LiNbO3:Fe 中可达10-4~10-3). 这种效应通常发生于铁电晶体,如LiNbO3、LiTaO3、Ba1-xSrxNb2O6和BaTiO3等; 短波长的光易产生此效应,当光功率密度小时则察觉不到. 对非极性晶体(如Bi12SiO20等),照射时外加电场也会产生折射率变化.

此效应的机制有三种.1.反常光生伏特效应: 晶体中有某些杂质,在适当波长的光照下被电离,产生的光电子(或空穴)在光生伏特场作用下漂移至光照区外被陷阱俘获,形成的空间电荷场通过电光效应改变了光照区的折射率. 2.光电子扩散: 电离后的光电子由于浓度梯度而扩散,形成空间电荷场.只有在具有高空间频率的光场(如双光束干涉形成的)下此机制才是主要的. 3.光感生偶极矩机制:由于杂质中心被激发或电离改变了自发极化强度,形成退极化场,电子漂移补偿了退极化场,停光后光感生偶极矩消失,被俘获的电子形成空间电荷场.除上述机制外,对于非极性晶体,光激载流子在电场下漂移,最后在光照区外陷获,形成空间电荷场,也是一种主要机制.

由于光折变效应,一些非线性光学晶体和电光晶体(如LiNbO3等)在强光下的应用受到限制;减少杂质(如Fe离子)或掺杂特定的杂质(如在LiNbO3中掺5mol%的MgO)能增强抗光折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利用此效应进行全息存储. LiNbO3:Fe是有效的全息存储介质,写入的图象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用弱光读出时并不清洗存储的图象.用双光束干涉法进行写入时,由于入射光束和衍射光束也会产生干涉,导致写入的光栅有相移,引起两束入射光之间发生能量转移,利用这种现象可进行相干光放大. 利用光折变晶体中的简并四波混频还可以实现光学位相共轭,这对复原位相畸变的图象是很有用的.

拓展资料

光折变自适应  光析变  光折变  光折变性能  光折变特性  光折变晶体  光折变介质  光折变类光纤  光折变波导  光折变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