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发生在14世纪中叶的农民大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是利用白莲教、弥勒教和摩尼教等宗教形式组织起来的。他们起义后,头戴红巾以为标志,故称红巾军。红巾军主要分为四支:刘福通领导的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红巾军;郭子兴、朱元璋领导的活动在江淮地区的红巾军;徐寿辉领导的活动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红巾军和王权、孟海马领导的襄阳红巾军。元朝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高度集中在各族大地主手中,人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连年发生,仅至正四年(1344)一年中黄河就三次决口,饥民遍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反抗蒙古统治者的民谣,如:“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元史》卷五一《五行志》)预示着一场大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至正十一年,元政府下令征发黄河南北15万农民修治黄河,繁重的劳动和严密的监视使河夫多怨。刘福通等人见起义时机已成熟,一方面加紧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一方面又暗中派人凿了一个独眼石人,背部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草木子》卷三《克谨篇》)并将石人埋在即将被挖掘的河道上。然后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不久,石人被挖出,轰动了黄河南北,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索被点燃。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今安徽阜阳境内)聚众正式宣布起义。他们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旗联》),利用老百姓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以恢复宋朝为号召,动员人民参加起义。一时“贫者从乱如归”,起义军先后攻占了毫州(今安徽毫县)、朱皋(今河南固始西北)、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汝宁(今河南汝南)、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至正十五年正月,立韩山童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至正十八年五月,大宋军攻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定都于此。北方抗元斗争达到高潮。与此同时,其他几支红巾军也分别在南方各地区掀起反元高潮。至正十一年十月,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国号天完。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举起义旗,众达数万。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也于同年闰三月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至正十五年,攻克和州(今安徽和县),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统领诸军,朱元璋的势力得到发展。郭子兴死后,部下归朱元璋领导,接连打下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在农民起义后期,各部农民军之间发生矛盾、火拼,朱元璋挟小明王韩林儿,以正统的姿态出现,大战其他农民武装。至正二十六年,沉小明王于江底。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于应天府(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同年七月,攻通州(今北京通县),元顺帝携家眷北逃,八月初二,明军入大都(今北京),元亡。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开始了一个新的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