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六书之一,是不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另造新的形体、而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的形体来作为它的书写符号的造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为它下的定义是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 是借助另一个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这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法,是汉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如“来”,象形字,本义指小麦,被借作“来往”之来;“莫”,本来是以太阳隐没在丛草之中的形象表示黄昏的意思, 被借作不定人称代词和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 “求”, 以皮衣毛朝外的形象表示衣服,是“裘”的本字,被借作为“寻求”的 “求”等等。古汉语的虚词大多是借用其他词的字形来作为书写符号的,如 “之”本义是往; “其”本义是簸箕; “斯”本义是用斧头砍; “而”本义是下巴上的胡子; “何”本义是扛,即 “荷”的本字; “汝”是水名; “我”是一种武器……假借字是只根据音同音近而被借用的字, 它们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表音符号, 其形体与意义之间无任何联系。假借造字法在汉字产生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主要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但在客观世界中有许多事物,特别是大量的抽象概念是无形可象,难以造字的,于是古人就采用借字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字形兼记多词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一多就影响了书面语言的表达, 进而影响了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所应具备的功能。为了使文字细密化,以适应社会需要,后世又多给假借义或本义另造新字,以分理别异。如原来借用“罢”字表示疲劳意,后来另造了 “疲”字,这是为假借义造新字;而解决“莫”字的兼职问题则采用了为它的本义另造 “暮”字表示的方法, “莫”字便永远表示假借义了。
假借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字方法,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 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汉字的繁衍。由于它以声音为桥梁,这就突破了汉字必须以形表意的传统模式, 所借之字的形体与所要记录的词的意义之间已没有什么联系, 汉字只被作为表音符号使用,所以,与形声字相比,假借字的表音趋向更加突出了。目前,学术界仍存在着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的争论。(参见,“六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