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百科

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2022-10-02

简介

又称“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中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内容为:构成犯罪必须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齐备;适用刑罚必须以犯罪主观和客观诸方面共同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定罪量刑上的反映,旨在反对只以人身危险性或主观恶性作为定罪量刑根据的“主观归罪”和只以客观损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作为定罪量刑根据的“客观归罪”。中国刑法充分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在犯罪构成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条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2条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13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第14条和第15条分别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这些规定表明,构成犯罪必须是行为人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一定社会关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主观上出于犯罪的故意或过失,主客观要件齐备才能构成犯罪,缺一不可。此外,中国刑法总则对犯罪概念的规定,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规定,对共同犯罪的规定,都体现了主客观一致的原则。中国刑法分则对各种具体犯罪也规定了主客观要件。在量刑方面,中国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对不同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的规定;对量刑一般原则的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自首犯从轻处罚的规定,以及分则对各种具体犯罪根据不同的情节规定了不同的量刑幅度等,都说明,对犯罪分子量刑的轻重要以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诸方面体现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为根据。定罪量刑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能使真正的罪犯受到应得的处罚,保障无辜的人免受刑事追究。同时,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拓展资料

主客观  主客观一致  主客观相统一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标准  主客观世界  主客观需要  主客观障碍  主客观根源  主客观统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