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894—1895年(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由于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海陆军实行挑衅而引起的中日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为夺占朝鲜和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曾作了长期的准备。1894年,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出兵侵略朝鲜,并于7月25日在朝鲜半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击沉高升号,同时,日军进攻牙山的中国驻军。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初,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经15、16两日激战,平壤陷落。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清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互有损伤,日舰首先退走,北洋舰队返归旅顺,后又按李鸿章命令退守威海卫。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并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于10月下旬分海陆两线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连陷安东(今丹东)、海城等地。另一路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进逼金州。驻旅顺的爱国将领徐邦道赴金州迎敌,孤军奋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11月,日军攻占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半岛成山头登陆,水陆夹击威海卫。李鸿章严令丁汝昌不许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坐困港中,全军覆没。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威海卫失陷。同月,清政府调集部队6万余人,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指挥,出关作战,由于将领的无能和军队的腐败,在3月上旬,连续丢失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退到锦州附近。由于军事上的连连失败,清政府内部的投降势力大肆活跃。光绪皇帝迫于形势,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乞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可耻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日舰击沉“高升”号及邓士昌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