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e System
简介
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制度,是 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 复合体。里和坊,顾名思义,两者均是我国古代 城市建设中的基本组成单元。坊的平面结构呈方 形,四周均有围墙,住户在墙内,坊门有专门的 官员看守,按规定的时间开启坊门。这一制度自 汉代开始一直到唐代均是如此。里坊制是我国古 代城市居民区管理的组织形式。在先秦时期称作 “里” “闾” 或 “闾里” ,到北魏时期才称作 “坊” ,到隋朝才开始正式称作 “坊” ,作为城 市居民区管理的基本单位,到唐朝,“里”和“坊” 相互之间可以互用,或可以统称 “里坊” 。里坊 制度有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建筑学的层面 是指封闭的坊墙、坊门、内部的道路、住宅的排 列方式及其他建筑设施。社会学的层面是指对居 住在里坊中的居民的组织管理机构、方式、内容 及其他社会学内涵。里的形制,由于高垣耸峙, 壁垒森严,对居民而言,可以防范奸宄侵扰; 对 统治者论,却可以防民,尤其城坊战中又有利防 守。所以,当时各国均继承此制,并未变动,且 一直为后世所传承,至唐代发展完善。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建筑学的层面可能在宋代前后的某 些城市中部分地消失,社会学层面则一直延续到 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根据里坊制的发展演变顺序, 大致将其分为五个时期: 1.萌芽期,西周时期。 里坊制的产生是从我国奴隶社会的鄙邑发展而来 的。鄙邑是与井田制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井田的 布局呈方格形,奴隶主将奴隶安置在井田里劳作, 按照农业生产的编制进行分组居住,由此形成鄙 邑。它既是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也是奴隶 生活居住的常规模式。2.雏形期,春秋—两汉时 期。里坊制形成的最初形态是汉代的棋盘式街道。 在实行初期,坊的四周都设有围墙,中间有一条 十字街道,每个坊内仅开一门,晚上定时关闭坊 门。市也是由围墙所环绕,街道呈 “九”字形, 各市可以临街设店,即里与市的布局是相互独立 的。西汉时期的长安城,则将整个都城的居住区 划分为160里,其形如“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3.发展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曹魏都城 邺城开创里坊制发展的新局面,即宫城位于全城 北部的中心位置,将各个坊、市作棋盘状分割成 面积规整的方格,将居民和市安置在这些里中, 形成布局严密,功能明确的城市规划制度。在城 市的布局规划中,按照 “设官分职,营处署居” 的原则,改变以往只考虑君,不考虑民的模式, 在城市布局中,将君、臣、民三者统一融合在一 起,使得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自 有各自独立的空间。而后北魏洛阳城的里坊布局 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居民区的聚落方式进 行完善和制度化,对后世的隋唐长安城、洛阳城 的城市布局产生直接的影响。4.繁盛期,隋唐时 期。唐代的长安城沿袭北魏的里坊建制。我国古 代社会里坊的规模一般为20公顷,到唐代里坊制 的规模达到鼎盛。唐长安里坊的规模分为三等: 30公顷、50公顷、80公顷。唐代里坊的布局与 之前的历代都城相比,其内部结构更为完善,每 个坊内均有一条呈一字形或十字形街道,十字形 街道分别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形成16 个区域,分别有各自的名称。此时,里坊制在城 市布局上,呈方格状,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 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5.衰落期,唐代中晚 期—北宋晚期。里坊制在我国唐宋时期开始走向 崩溃,标志是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出现侵街建房。 北宋的统治者曾力图恢复封闭的里坊制,如宋太 宗时期在东京的街道上设置冬冬鼓,以提醒百姓 坊门的启闭。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这 种社会管理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宋仁 宗景佑年间,北宋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允许临 街设店。这一措施标志着延续一千多年的里坊制 度的最终崩溃。里坊制在产生之初对于我国古代 城市的布局确实起到重大的影响,不仅有利于统 治者更为有效的管理国家,也有利于城市百姓的 生产和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封闭落后的布局模式 和生活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因此,这种封闭的里坊制最终为开放的街巷制所 取代,成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