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百科

论语

2022-10-08

THE ANALECTS OF CONFUCIOUS

简介

中国古代儒家第一部经典,孔门弟子对孔丘和他的学生们的言语行事的记录。本书传到汉代,出现过《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等3种不同的本子;汉末郑玄作《论语注》,把3种本子融合为一,此即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孔丘(前551—前479),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20多岁时在鲁国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官,30岁左右创立私学,收徒讲学;51岁以后做过鲁国的司空、司寇,之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说;68岁时回到鲁国,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本书20篇,每篇由若干条语录组成,以正文开头一句的头2字为篇名,各条语录之间、篇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哲学、历史、教育等许多方面,其中也有涉及美学和文学艺术的言论。在美学思想方面,《论语》中有的地方以善为美,它说:“子曰:‘里仁为美。’”(《里仁》),有的地方则把美和善区别开来,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它主张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的统一,它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外在文饰,“文质”统一即美和善的统一。《论语》提出的审美标准是“和”,它说:“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又说:“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论语》强调审美和艺术的重要性,它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它置审美境界于最高境界。对于自然美,它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它以为山水具有与“仁智”之人的美德相同的特性,故“仁智”之人见山水而乐,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比德”说。在诗歌方面,《论语》提出了有名的“兴”、“观”、“群”、“怨”说,它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论语》还提出了“大”这个审美范畴。

本书所涉及的美学思想,为古代儒家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拓展资料

《论语》学  论语派  《论语》观  《论语今读》  《论语义疏》  《论语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