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百科

行中书省

2022-10-02

英文

简介

官署名,简称“行省”或省。原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中书省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为行政中枢机构三省之一。元代以中书省代替三省,作为中枢机构。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盛世更加广阔,而且元朝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很突出,汉人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反抗斗争很激烈。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统治者把靠近大都(今北京)附近的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直接由中书省管辖,称为“腹里”;把其余的地方分成大行政区,并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中央临时派出机构,来进行管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陆续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共十个行中书省;另于高丽设征东行省,旋罢。有大征伐时,亦置临时性行省,事毕即罢。由于行中书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不久便成为常设的固定行政区域,形成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政权。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凡一省军政大事,无不统领。行中书省以丞相为长官,多由蒙古亲王、贵族充当,权力极大。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属官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行中书省的设置,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的一个显著变化,对明、清两朝省级政权机关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影响。

明初沿元制,或称中书分省。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但以后口语上“行省”之称仍相沿不改,并简称为省。清代乾隆时,全国有辖地顺天府和盛京及十八行省。

拓展资料

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