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自在之物”,亦译“物自体”。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用语。指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可认识的本体。“为我之物”是针对“自在之物”提出的相应术语,指被认识了的东西。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承认“自在之物”不依赖于感觉,它能作用于感官,引起感觉。这种见解含有唯物主义成分。但他又宣称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认为人们只能认识 “自在之物”的“现象”,亦即感觉表象,它不能脱离人的主观而独立存在,“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 (我们的感官)那样,而不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因果性、必然性等都是主观的先天形式,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就是用这些“先于经验”的先天形式“套”出来的现象世界。“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有原则区别,二者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超越”的鸿沟,鸿沟的“此岸”是现象世界,只有它才是人们认识的对象;鸿沟的“彼岸”是自在之物,它是不可知的、“超验”的(即超出经验之外的)。这就走向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自在之物”体现了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表象相符合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 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在康德承认经验、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时,他是在把自己的哲学引向感觉论,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觉论而引向唯物主义。在康德承认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等的先验性时,他就把自己的哲学引向唯心主义。” ( 《列宁选集》第2卷第200页)康德之所以把客观世界区分为“自在之物”世界和 “现象”世界,在二者之间掘下不可逾越的鸿沟,把科学与知识圈定在“现象”界,把“自在之物”世界即“本体界”归之于宗教信仰,根本目的是要调和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对立,这正是德国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软弱、动摇的政治态度在哲学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的感觉、表象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时间、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 因果性、必然性等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不存在什么鸿沟;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只有已经认识的“为我之物” 和尚未被认识的 “自在之物”;但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尚未被认识的“自在之物”可转化为“为我之物”。列宁说: “每个人都千万次看到过‘自在之物’向现象、‘为我之物’的简单明白的转化。这种转化也就是认识。”(《列宁选集》第2卷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