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一种精灵之气,认为精气氤氲积聚而成万物。最早见于《易·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战国时期, 宋、尹文较系统地阐发了精气学说,提出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名气。”(《管子·内业》)认为精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产生,生命和思想也是精气运化的产物。并且认为气之精者就是“道”,精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充满整个宇宙;道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布满天下。这种精气一元观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朴素唯物主义解释。后经荀况、王充、柳宗元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元气学说。
(2)中国医学概念。有几种不同含义。一指肾精。认为“丈夫……二八肾气盛,无癸至,精气溢泻。”(《素问·上古天真论》)“精气溢泻”即肾精充盈,能泻泄精液之意。一指饮食化生的营养物质。认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素问·经脉别论》)“营卫者,精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即饮食化生为精气,为生命活动之物质基础,如营卫之气就是这样一种精气。另一指人体正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明代张景岳注:“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