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TADGHU BILIG
简介
原名《KHUTADGHU BILIKG》,意为“赋予(人)幸福的知识”,中国喀喇汗王朝时期用回鹘语写成的一部叙事长诗。巴拉萨衮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Yusuf Has Ha-jib,1018/1019—?)著。经后人校勘、整理,计存13290行,包括85章正文和3个附篇及两个序言。成书于回历462年(1069—1070)。发现有3种抄本传世:维也纳抄本,于回历843年(1439)在今阿富汗赫拉特城用回鹘文字母抄成,现存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图书馆;费尔干抄本(亦称纳曼干抄本),约属12世纪末和13世以纪上半叶,为最古抄本,以阿拉伯文字母(纳斯赫体)抄成,1914年发现于苏联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城,现存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开罗抄本,用阿拉伯文字母(苏鲁斯体)抄成,时间不晚于14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发现于埃及开罗,现存于开罗开地温图书馆。现有德文、土耳其文、英文、汉文、维吾尔文等译本,以及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转写本和拉丁字母校勘本等。其中,土耳其学者热西提·拉赫麦提·阿拉特1947年出版的校勘本因较为完整而为国际学术界所普遍使用。1979年,中国出版了耿世民、魏萃一根据阿拉特的拉丁字母校勘本翻译的汉文节译本。1984年,由中国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完成,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维吾尔语诗歌体全译本。1986年,民族出版社又出版了郝关中等人的汉文全译本。
长诗的框架按照在伊斯兰古典时期的文学中曾一度流行的横式结构而成。前几章与长诗的主要情节无关。故事情节从第12章开始展开,到第85章结束。主要通过4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度、伦理道德、哲学、治国之道等问题的看法。最后3个附篇则为作者直抒胸臆的抒情诗。附篇之三相当于全书的“跋”或“后记”。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本书多种版本的问世,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著述。国际学术界对本书及其所反映的古代维吾尔社会、历史和文化开展了多学科的探讨,形成了被称为“福乐智慧学”的一门国际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