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简称,又称“四清”运动。1963年至1965年间在中国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运动。
1962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问题,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年冬,个别农村开展了“清理工分、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的“小四清”运动。中共中央肯定了这些地区的做法。1963年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在农村普遍进行一次“四清”运动。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9月,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后十条”),对形势的分析更加严重,提出运动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整个运动都要由工作队领导”。从而造成了对农村基层干部打击面过宽、打击过重,以至混淆了敌我界线的“左”倾错误。1964年至196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国工作会议,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这个文件虽然对1964年下半年以来“四清”运动中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但又提出了“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更“左”的规定。《二十三条》明确今后城乡的社教运动一律简称“四清”。把“四清”的内容定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二十三条》下达后,全国城乡的“四清”运动继续进行,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为止。
社教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归结为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不少的基层干部受到错误的打击。特别是把这次运动的重点定为整党内的走资派,使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拓展资料
“理论运动 “新教育运动 “三一运动 “台独运动 “乡村教育运动 “台湾独立运动 “五反运动 “大跃进运动 “厌恶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