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皮影戏

2022-10-24

简介

在印尼出土的公元907年的碑文上就有关于皮影戏的记载,皮影戏在印尼,尤其在爪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论是在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是在欧洲文化影响时期,它一直广为流传,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同时又是宣传伦理思想及道德观念的主要手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乐”极为相似,将“礼”寓于“乐”之中。导演(拉线人)扮演戏中所有的人物,他时说时唱,说、唱结合,有时还道旁白,对人物或事态加以评论。评论时而幽默,时而严肃,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有时还模仿玄术师的口吻,显得十分神秘。例如当幕布上出现阿米那雄心勃勃,想当英雄时,导演便谆谆教导说:“一个人要想成为武士或领袖,必须意志坚强,能承受种种烦恼和忧伤,就象地球承受其他行星的压力那样;一位好领袖应该象太阳,带给万物以温暖和生命,而不期望任何报答和奖赏;他应该象月亮,给世人带来和平与欢快;他应该象星辰,怀着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他应该象海洋,浩瀚无边,心胸豁达宽广;他应该象火焰,熊熊燃烧,又有公平的心肠;他应该象风,做事开明,了解众人的愿望:他还应该象水,给求知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

皮影戏的故事共有200多个,全部根据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珂婆罗多》改编,其中有的地方后来加进了爪哇及伊斯兰文化成份。主要内容描写婚葬嫁娶及善恶的较量,宣传了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准则,歌颂了勇敢、正义、坚强、忍让等品质,赞扬了苏宛达、古姆巴卡那、苏里亚布德拉以及丑角“司马尔”效忠君王、主人的献身精神等。在爪哇,皮影戏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人常常以皮影戏人物及内容教育子女,而小孩从小就从皮影戏布幕上的形象受到了道德的熏陶和教育。一千多年以来皮影戏在宣传爪哇人的伦理思想、树立道德风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拓展资料

河湟皮影戏  影戏  影戏(戏曲)  土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