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道教名词。道教创立时已有规定,是对犯过失道众的处罚条例,道教规范之一。规定对道民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即先原谅三次,三原后仍不改过,才给惩罚。其目的是“闻人有过,助其自悔。”“化之以渐”。在净室中向神叩头思过,以乞求“诸大神原其不及”。(见《太平经》卷四十四、六十五)若人有小过,可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路百步,即可补过,即立功赎过。若人饮酒,“无故饮一斗者,笞三十,谪三日。”这是道教最早对违犯教规者的惩处方法,随之不断的增修。自道教全真教创立后,所规定的清规更为严格。各道观都必须订立清规。元丘处机住持长春观(今白云观)时,订有《律坛执事行为榜》。现存《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收有《全真清规》,内有《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长春真人规榜》等。清咸丰六年北京白云观《清规榜》规定,凡有过失者,按其轻重给予处罚。轻则罚跪、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重则处死(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