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欧洲古典园林包括古希腊·罗马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风景式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的特点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园林大体可分为3类:①供公共活动游览的园林,原为体育竟赛场,后为遮阴而开辟林荫道,为灌溉而引来的水渠形成装饰性水景,并点缀体育竟赛优胜者的大理石雕像。②城市的宅园,四周以柱廊围绕成庭院,庭院内散置水池和花木。③神庙园林,即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罗马继承古希腊的传统着重发展了别墅园和宅园。别墅园修建在郊外和城内的丘陵地带,包括居住房屋、水渠、水池、草地和树木。宅园一般为四合庭院的形式,一面是正厅,其余三面环以游廊。在游廊的墙壁上画树木、喷泉、花鸟及远景等壁画,造成一种扩大庭院空间的幻觉。
西班牙著名的阿尔罕伯拉宫(Alhambra)在园林艺术上发展了伊斯兰园林的传统并吸收罗马园林的特色,这座由许多院落组合成的宫苑位于地势险峻的山上,建筑物除居住用房外大部分都是开敝的,室内与室外、庭院与庭院之间都能彼此通透。再加上穿插萦流的水渠和水池,整座宫苑充满了“绿洲”的情调。宫内园林以庭园为主,采取罗马宅园四合庭院的形式,其中最精采的是柘榴院(Court of Myrtles)和狮子院(Court of Li-ons)。柘榴院的中庭纵贯一个长方形水池,两旁是修剪得很整齐的柘榴树篱。狮子院四周均为马蹄形券廊,纵横两条水渠贯穿庭院,水渠的交汇处即庭园的中央有一个喷泉,它的基座上雕刻着12个大理石狮像。
欧洲园林更高水平的发展始于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大主教、商业资本家们在郊外经营别墅作为消闲的场所,别墅园林逐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别墅园林的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的台地,分别配置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即所谓台地园。整个园林构图以中轴线对称,均衡规整。
几何式花园反映了意大利人的审美理想。他们认为“美”即是和谐,把对称、均衡和秩序作为园林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意大利花园的美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的协调,总构图明晰和匀称。此外将花园当作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把自然因素图案化,使之服从于对称的几何构图。将树木修剪成几何形体称为绿色雕刻,修剪成拱门、连续券,称为绿色建筑;将花木镶嵌组成纹样图案构成绣毯式植坛。在中轴线两旁栽植高矗的树丛作为园林本身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造成和谐的整体。这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法国作家斯汤达在《罗马漫步》里写道,意大利花园是“建筑之美和树木之美最完美的统一”。
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传入法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轴线图案式。它是一种精致而开朗的规则式园林,其特点是:①规模大。一般达数百公顷,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变化多端,中心突出。突破了意大利式的花园格局,创造了全新的造园艺术。②总体布局象征君主专制政体。宫殿或府邸统率一切,建在整个地段的最高处,中轴线贯穿花园和林园,是整个构图的中枢,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次级轴线,组成园林布局的骨架。后面是花园,其外围是无边无际的林园。③花园的主轴线成为全园的艺术中心。华丽的植坛、精彩的雕像、壮观的喷泉,都集中在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把主轴线做成艺术中心,符合古典主义者追求构图的统一性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反映着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构图也要分清主从,象众星拱月一样。法国古典主义花园虽然全是规整的几何形,人工气息极浓,但它很开阔,外围的林园更是莽莽苍苍一片野趣,所以园林总的景观仍然是自然的。
路易十四建造的宏伟的凡尔赛宫苑,是法国古典主义花园的代表作。凡尔赛占地六百余公顷,由著名的造园家勒诺特(Andri le notre)规划设计。它有一条自宫殿向西延伸长达2公里的林荫大道,成为全园的中轴线。西段以水景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罗水池,饰以大理石雕像和喷泉。东段的开阔平地上对称布置大型的绣毯式植坛。林荫道两侧的树林里布列着一些水景剧场、迷宫等。树林里还开辟出许多笔直交叉的小林荫路,其尽端有对景,形成一系列的视景线,故又叫“视景园”。中央林荫道的水池、喷泉、雕塑等建筑小品以及植坛、绿篱均严格按对称均衡的几何格式布置,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显示出宏伟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这座园林不仅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各园之一,也是法国绝对君权的象征。以凡尔赛为代表的造园风格被称作“勒诺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在18世纪时风靡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英伦三岛多起伏丘陵,如茵的草地、森林与丘陵地貌相结合,构成英国天然风致的特殊景观。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风景画和田园诗的兴盛。而风景画和浪漫派诗人对大自然的纵情讴歌又使得英国人对天然风致之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思潮波及到园林艺术,于是封闭的“城堡园林”和规整严谨的“勒诺特式”园林逐渐为人们所厌弃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另外一种近乎自然,反朴归真的新的园林风格——风景式园林。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兴起于18世纪初期。扬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衡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并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他们不满足于自然风致园的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浓的诗情画意,发展成为画意园。从造园家列普顿(Humphry Repton)开始又复使用台地、人工理水、植物整形,特别注意树的外形与建筑形象的配合衬托以及虚实、色彩、明暗的比例关系。甚至在园林中故意设置废墟、残碑、枯树以渲染一种浪漫的情调,这就是所谓“浪漫派”园林。在园林中强调“变化”,一方面是景观、地形、植物和建筑物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把古典主义园林里“一目了然”的静态观赏,变成人在园林里巡游的动态观赏。这时候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艺术被介绍到欧洲。英国皇家建筑师张伯斯(WiliamChambers)两度游历中国,归来后著文盛谈中国园林,并在他所设计的丘园(Kew Garden)中首次运用“中国式”的手法,形成一个流派,称之为“中英式”园林(LeJardin Anglo Chinois),在欧洲曾经风行一时。
18至19世纪的欧洲园林是勒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这两大主流并行发展、互为消长的时期,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混合型的变体。19世纪中叶出现了以花卉为主要内容和以某一个风景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岩石园、水景园、蔷薇园、百合园等。专类园对自然风景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对造园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