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583—1657
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哲学家、京师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名忠,一名信胜,字子信,号罗山。林罗山把藤原惺窝带有宗教性,尚停留在修身齐家范围的宋学提高到做为儒学本来面目的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同时由于他一生效力幕府,完成了朱子学由民间学问向幕府官学的转化,成为幕府官学的鼻祖。林罗山力主排佛,认为佛教所言不是真道,是虚、是私,佛教灭绝义理、乱名分,寺庙劳民伤财,舍弃佛教,才能求得大学之道,即实和公正之道,林罗山的排佛论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排佛的先声。罗山尊信程朱,认为阳明学是儒中之禅而加以拒弃。
林罗山坚持朱子的“以理为本”学说,认为理比天更根本,但他没有拘泥朱子的理一元论,主张理气合一、性情合一,修正了朱子的理一分殊说。林罗山的伦理思想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的心原本是一理,如同天一样虚空,无声无色,只善无恶。由于气有清浊,就有了善恶之分,顺应气是善,逆反气是恶,做为肉体的人也有了私和欲。儒学理论站在公的立场以实现人伦组织,即道,因此道只存在于四书五经中。道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诸关系,道的作用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平下。林罗山阐发了仁义礼智信五常,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人皆具的天理,在人即为人性,在天理创生物,在人产生慈爱,它是五常之首,是“本心之全德”、有了仁道才始称为人,非仁者非人。义即宜,分别适当地应对万事。礼就是依据天道,制驭人性的方法,即确定天高地低的上下差别、君尊臣卑的上下秩序。智就是明确知晓仁义礼之道,分别事物的是非善恶,若为人欲的私所缚,智就不明了。信即诚,不伪,言与心不二,遵守诺言;如果人而无信,仁义礼智四德就不能进。仁义礼智信五常都得于心,只是名异实一。林罗山强调忠孝,特别看重忠,他发扬了日本传统的忠君爱国精神,并结合武士道德,提出了名分论。林罗山注重道德教育,认为求道有一定顺序,要先学会扫除心得、应对之法、进退之术,然后践行大学的格物致知之要,进一步才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修习。林罗山教人致思,强调“敬”字,认为敬是圣学的根本,主张慎独,正是在敬的功夫上,他提倡神儒合一,认为神道即为理,万事无非理,理即自然之本然,儒学与神道同一。
林罗山主要著作有《罗山文集》(75卷)、《三德抄》、《神道传授》、《本朝神社考》和《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