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伊朗古代宗教之一。三世纪由摩尼创立。吸收祆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诺斯替教派的一些思想而形成。崇拜四大尊严。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教团中分教师、教监、牧僧、选民(正信教徒)和听众(一般教徒)等五个教阶。以三封十诫为主要戒律。以善恶二元论为基本教义。认为光明和黑暗是善和恶的本原,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对立,善人死后可获幸福,恶人死后则入地狱。相传摩尼青年时宣布自己的教义,曾被波斯国王放逐,旅行于东方各地,到过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约270年冒险回国,受到迫害,276年左右被处死。摩尼死后,其教义迅速传至北非、南欧与亚洲的一些国家,部分教义曾被西方基督教的有些异端教派如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派吸取并改制使用。7世纪末传入我国,吸取道教成分,发展成为“明教”,亦称“末尼教”、“明尊教”。9世纪初,在洛阳、太阳敕建摩尼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也被严禁,但仍秘密流传,并曾被一些农民起义用作组织形式,其中最著者为公元920年五代梁末的母乙起义和1120年北宋末的方腊起义。宋代王朝为诬蔑农民起义,诬“摩”为“魔”,诬摩尼为魔王,诬明教为“魔教”,或连同其吃斋的特点,诬称为“食菜事魔”。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于佛教,宋代依附于道教,经元明逐渐与其他教派相融合。到清代,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不复见于文献。其残经曾在敦煌发现,刊于《敦煌石室遗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