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百科

戏剧理论

2022-10-20

简介

戏剧理论来源于人们的舞台实践,是人们对戏剧现象的理性认识、透视和科学性的概括,即对戏剧原理、特性、本质、类别、感染力以及基本结构的研究和探讨,对戏剧艺术创造的全面研究和系统性论述。

戏剧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在人类艺术文化史上,许多重大的变革、新旧递嬗,都是以戏剧为中心展开的。同时,戏剧的产生也反映了人们在审美领域一种共同的综合性的需要,对这一需要的认识,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戏剧理论的发端,是人类在原始时代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创造出了十分简单然而又非常丰富的戏剧,逐渐又力图准确地认识和概括这种艺术样式而形成的。

戏剧理论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甚至可以涵盖戏剧批评、戏剧史等。戏剧本身是从诸种单项艺术的综合中逐渐产生的,势必界定了戏剧理论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并凝结成自我进化系列的完整体系,有自己发展的速度,有自己的内在结构,有自己的规范等。从完整体系来说,戏剧核心由剧本、演出、观众的元素构成;从综合角度来看,戏剧把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份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从戏剧类型来区分,一般可以分悲剧、喜剧、正剧(又称悲喜剧、严肃剧)。于是戏剧理论既有总体性的骨干框架,又有派生出来的、子系统性的支脉。这里,人们习惯于看重对戏剧文学的研究,是可以理解的。戏剧文学历来是戏剧存在和发展的杠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它的研究,无论是广度和深度,显然已独树一帜。当然,近代戏剧的发展,舞台演出和观众方面的理论上研究,已不被人们所忽视了。舞台演出可以泛指舞台的二度创作,除了演员表演的这个主体外,还可以包括导演、舞台美术、音乐等。引向观赏关系的审美领域则推“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萨赛语)。研究“观众”,也是戏剧理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说,戏剧实践的综合性、多元性,也框定了理论上“反馈”的综合性、多元性。上述仅仅限制在戏剧艺术本身,如果从广义的领域,理论还需要包括戏剧哲学、心理学、形态学一直到文献学、教育学等等。可见,戏剧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系统学,也需要从这个视野,去拓展理论研究的领域。

从狭义的戏剧理论而言,戏剧理论的范畴、特色和指向,无不受到戏剧舞台实践的制约。严格地说,戏剧理论更与戏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出戏剧的真正完成和成功,并不是停留在戏剧文学里,而应该展现在舞台演出上。戏剧实践给予戏剧理论提供的根底,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更受到实践的挑战。它们之间是双向沟通的。借助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的反馈校验理论的正确与否。

戏剧理论在不断发展、突破的过程之中,不断地破除已凝固和僵持的规范,创造顺应发展新的规范。戏剧理论的发展史与戏剧本身一样,已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历程。早期的理论侧重对戏剧的总体感受,侧重于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区别和联系,更多地触及了戏剧的基本特征,闪耀着理论上的经典性和单纯性的朴实且又稳健的光彩。古代的希腊、罗马和印度是最早产生自己的戏剧及其理论的。最具影响的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至今还被人尊为研究戏剧的范本。他建创的关于史诗和戏剧(主要是悲剧)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摹仿说”、“净化说”、“整一化”原则等等,是引人注目的。他“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将戏剧理论研究推向繁荣的局面。被古典主义崇奉的“三一律”一度响彻了剧坛。但莎士比亚的剧作、莫里哀的喜剧、启蒙主义时期出现的市民戏剧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浪漫主义戏剧的纷沓呈现,也对戏剧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和领域,同时出现了狄德罗、莱辛等理论大家。18世纪以后,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理论进一步的密切交流,人们对戏剧的认识也随之深化。特别是戏剧理论与美学挂上了钩,重现了亚氏理论的魄力和应有的地位。戏剧理论的美学化,歌德、席勒,尤其在黑格尔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最重视悲剧,比较集中地发挥了他的由冲突到和解的学说,深入到了戏剧内层的本质。同时期,戏剧表演问题、戏剧与剧场与观众等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在理论上独立探讨,认识到这也是戏剧命脉的所在。这样,不仅使表演理论和剧场理论各自有了发展,进而对整个戏剧特征的理解,也走向更完整和健全。在此之前,中国的王骥德、李渔和日本的世阿弥等也提出过切实的见解。

戏剧艺术发展到近世纪,各种思潮、流派不断涌现、嬗变、更替。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写意到变形、荒诞,从抽象派、象征派到自然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热闹非凡。例如有阿庇亚的“不要创造森林的幻觉,而应创造处在森林氛围中的人的幻觉”;有戈登克雷的“不要写实主义而要风格”;有梅耶荷德的“一切戏剧的最重要的本质是假定性”;有格洛托夫斯基的“类戏剧”;以及阿尔托的“戏剧仪式化”;等等。在理论上有独特建树的、更具影响的如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他们的现实主义戏剧观及“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将戏剧理论拓展到又一个层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理论,进一步造就了戏剧理论的体系化,是人类认识和掌握戏剧艺术的漫长历程中的飞跃,标志着理论和认识的完整性。斯氏侧重情感体验的表演理论;希氏对理智深邃把握的叙述戏剧和间离效果理论和中国戏曲要求程式、类型切合情节冲突的灵活运用和形式因素的欣赏、愉悦占有突出地位,即“流畅性、伸缩性、雕塑性、规范性”(黄佐临语)的理论,各树一帜。但这些体系、流派之间的对峙、并列、共存、互融,既说明他们在理论上各抒已见的差异,又反映了对戏剧认识上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辨证关系,没有逾越戏剧整体的樊篱。

东方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出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我国的理论早就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丰厚的根基。如汤显祖提出戏剧产生于“情”,舞台表演具有“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的特点及功能;如王骥德对戏剧总体认识是“系曲与白歌舞登场”;如李渔的“立主脑”、“脱窠臼”等结构七款;等等,他们从不同视角,作了很精辟的科学概括,强调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抒情性和高度综合性,在不断地追求舞台时空的灵活性、无限性乃至永恒性。《曲律》和《李笠翁曲话》是其中最完整、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近代学贯中西的王国维的“自然”、“意境”观等,也给中国戏剧的理论带来了新意。

“每个理论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马克思语)。现代和当代的戏剧理论发展,更呈纷繁的姿态和多元、共存、综合的发展。写实的和荒诞的,传统的和反传统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等,不是用凝固的模式和单一的观念去制约舞台的实践。相反,通过频繁的戏剧实践又不断地造就了新的模式,再周而复始地推动实践的飞跃。因而使戏剧理论和舞台实践的步伐更趋一致。这里,理论的发展既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土壤,与每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发展相照应,又接受前代理论材料、观念的影响。再者,随着戏剧批评的发展,逐渐积累起一些观念和见解,经过互相争论或是互相参照、互相吸取,逐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论点,是戏剧理论发展的重要支柱。

总之,戏剧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没有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就不可能营造起理论的大厦;没有找到戏剧实践的最佳交汇点,也就不可能碰撞出理论生命的光彩。人们在长期的、寂莫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感性的经验,掌握和认识了戏剧的本质、原理和特性等的总体的、系统的基本规律,也是在向传统的、陈旧的或现时的戏剧观念的挑战中,不断地获得自己的新的力量。戏剧理论是戏剧实践的结晶,又是透视、照亮戏剧舞台的火把!

拓展资料

戏剧论争  戏剧表演理论  戏剧本体论  戏剧本体理论  戏剧理念  戏剧管理  《戏剧本体论纲》  中国传统戏剧理论  五四戏剧理论  戏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