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建安七子是汉献帝建安年间孔融(153—208)、王粲(177—215)、陈琳(?—217)、刘桢(?—217)、徐幹(170—217)、阮瑀(?—212)和应㻛(生卒年不详)这七位优秀诗人的合称。“七子”之说,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七子都生活于汉末的社会大动乱之中,前期多困顿失意,后期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并且除孔融外,都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骨干成员。他们的创作,虽不免有清客、帮闲之习气,但总体而论,仍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和慷慨悲凉的风格占主导地位。七子经历不同,个性有别,文学成就及风格各有特色。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曾任北海相、少府等职。因不满曹操奸诈,经常与曹操捣乱,后被构罪杀害。孔融能诗能文,长于奏议、书札,《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等为名作。其文气势壮伟,辞锋锐利,放言无忌,通脱处不亚于曹操,有《孔北海集》传世。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幼时才名卓著,前期依附刘表,不受重用,归曹后官至侍中。他以诗、赋见称。《七哀诗》三首、《登楼赋》等为代表作。其作品长于抒情,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有《王侍中集》传世。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曾为袁绍掌书记。诗、文、赋兼能;而长于公牍文书。其诗以《饮马长城窟行》为代表作,有《陈记室集》传世。刘桢字公幹,东平(今山东省)人。归曹后任丞相掾。其五言诗成就较高,风格遒劲,与曹植并称“曹刘”。有《刘公幹集》传世。徐幹字伟长,北海(今山东省昌乐县)人。能诗能赋,有《徐伟长集》传世。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人。诗文皆能,长于章表书记,有《阮元瑜集》传世。应玚字德琏,汝南(今河南省)人。诗、赋皆能,其作品与其弟休琏合为《应德琏休琏集》。七子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文学的主力军,对建安文学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人五言诗、抒情小赋和散文的发展史上,均有不可磨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