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长江河口,东临东海,隶属上海市。岛长约80公里,宽10—15公里,面积1 083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我国最大的沙岛。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1 000多年前,它是个刚露出水面的小沙洲,位置在距今长江口好几百里的扬州附近,面积仅10多平方公里。以后几百年,崇明岛随江水的冲积,不断向下迁动。据有关历史记录,它从公元1352至1583年的200年间,先后进行5次大搬家,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它才“定居”下来。但是由于长江主流南北摆荡不定,泥沙冲淤无常,再加之海浪、潮汐等影响,它有时上涨,有时坍塌,面积、位置屡有变动。在近25年内,崇明岛的堆积作用一直在加剧。目前面积已相当两个新加坡,平均海拔3—4米,高度已赶上了上海南京路。但堆积的部位主要在北侧和东、西两端。北侧泄洪道有淤塞的趋势,而南弘道却在不断地冲刷着沙岛南岸,使崇明岛逐渐向北游移。岛屿东部滩地向外扩展的速度更大,据上海地矿局利用航空遥感技术测量,崇明岛东滩自1982年以来的6年中,平均每年向东伸展350米,6年中为上海市净增陆地4.4万余亩,平均每年向东海要地7 333余亩。现今正在岛东南着手围垦的团结沙,其海拔高度已达3.5米以上,可垦面积达2.77万亩。这里土地肥沃,淡水资源丰富,具有“水净、土净、空气新、涉水禽类多”等特点,可着力发展淡水名特产品的养殖和芦笋、金瓜、甜玉米等特种作物栽培,是上海理想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崇明岛人民,针对该岛冲淤多变的特点,对它进行了多次加固和大面积围垦措施。1956年,人们先在其周身建筑了长达200公里的环岛大堤;1958年在大堤险要段加修了160多条水丁坝;长达60公里的江岸砌起了石块护坡。人们称这里为“固若金汤的宝岛”。在岛周滩涂,通过大规模围垦,昔日那种“晴天白茫茫,阴天水汪汪”的盐碱滩,今日已成为“田成方,沟成网,条条道路树成行”的锦绣田园。它出产的西瓜、大白菜,在全国很有名,棉花更以其衣白、毫长、拉力强和质量高而蜚声于世。这里的江河还是淡水鱼洄游、栖息和产卵繁殖的良好场所。出有特产鱼——鲥鱼、刀鱼和凤尾鱼,鱼产量占上海10个郊区县的首位。崇明岛,作为上海重要的蔬菜、粮棉和水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