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地球公转引起的,在地球的中纬地带,一年之中有明显的四个不同季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和日地距离随时间而变化,使地球表面具有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在赤道两侧的低纬地区,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终年变化不大,全年高温,季节交替现象不明显;在高纬极地附近地区,终年太阳高度都很小,而且有负值,昼夜长短变化很大,只有冬夏之分,没有过渡的春秋季节;而在广大的中纬地带,一年之中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都变化很大,四季交替最为明显。四季的变化,南北半球刚好相反,北半球盛夏,南半球隆冬,北半球春去来,南半球秋过冬到。天文上划分四季是以地球公转轨道位置为依据的。我国四季的划分更偏重于天文因素,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起点,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正好位于各季节的中间。夏至日日照时间最长,太阳高度最大,获得太阳能量最多,把夏至日安排在夏季中间;冬至日日照时间最短,太阳高度最小,获得太阳能量最少,安排在冬季中间。多数西方国家在四季划分方法上比我国向后推迟半个季节,他们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在北半球,
春季:从春分日到夏至日,长92 (93)天;
夏季:从夏至日到秋分日,长93 (94)天;
秋季:从秋分日到冬至日,长89 (90)天;
冬季:从冬至日到春分日,长88 (89)天。
从气候上看,夏至日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日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最热和最冷都要推迟1—2个月。因此,把夏至日、冬至日安排在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更具有气候特征。习惯上也有按月划分四季的,每年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到翌年2月为冬季。中国领土大部分处在中纬地区,地区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按上述天文季节划分四季与实际气候特征不完全符合,为此在气候上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每5天为一候,一年共73候,每5天的平均气温即为候平均气温。候平均气温≥22℃的时期为夏季;候平均气温≤10℃的时期为冬季;候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者为春季、秋季。按此标准定四季,具有明显气候特征和地区性,更具有实用意义,便于生产和生活。例如,北京春季始于4月1日,终于5月25日,共55天;夏季始于5月26日,终于9月5日,共103天;秋季始于9月6日,终于10月25日,共50天;冬季始于10月26日,终于次年3月31日,共1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