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天山山脉东段的山间陷落盆地。位于博格达山与觉罗塔格山之间。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地形成于中生代,距今约6 000万年至1.8亿年,为地面强烈下陷而成,四周山脉高于洼地1 000—4 000米以上。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洼地北面形成吐兹塔格山(火焰山为其中一段),高出洼地500—600米,北坡缓,南坡陡,为褶皱断块山。其将盆地分为北部较高的洪积山间盆地和南部冲积、洪积、淤积低位盆地。南部大多处于海平面以下,最低处在艾丁湖(觉洛浣)面,海拔—155米,为我国大陆最低点,也是世界大陆最低点之一。维吾尔族语“吐鲁番”即为“最低地”之意。吐鲁番四周山岭高耸,地形封闭,盆地内部受热后增温快、散热慢,形成了特殊的高热干燥气候。年降水量仅25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出百倍或数百倍,时常是只见雷声不见雨。夏季酷热,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可达100天,七月平均气温高达34℃,极端最高气温(1975年7月13日)曾达49.6℃,为全国最热的地方,地表最高温曾达82.3℃,素有“火州”之称。火焰山为红色砂岩组成,在炽热的阳光照射下其反射的红光如似火焰,故得名。盆地内缺少地表径流,但在北部洪积扇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人们为了减少蒸发修建“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出地面,浇灌火焰山麓的绿洲。盆地内的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为驰名中外的瓜果、葡萄和棉花产地,尤以吐鲁番的长绒棉、无核白葡萄和鄯善的哈密瓜盛名。吐鲁番盆地还蕴藏着储量可观的油气资源,近年来正在加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