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吉布逊谜团

2022-10-28

简介

英国经济学家吉布逊所发现的一种统计现象,即从1791年到1928年长达137年的时期里,名义利率 (以长期公债收益率为代表) 和物价 (以批发物价指数为代表)保持一种极其罕见的正相关关系。凯恩斯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一书中首创“吉布逊谜团”一词,并将这种现象称为 “数量经济学全部领域中最完全地被经验数据所证明的事实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作 “谜团”,其原因有两个:①根据一般经济理论,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但它同时也会引起利率的下降,物价和利率应该反向变化;②利率上升会使投资下降,投资下降后总需求会减少,这会迫使物价下降。可见,按一般经济理论。利率与物价应是反向变化的,但吉布逊所发现的事实是两者循同一方向移动,与经济理论的结论正好相反。因为它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统计现象,故不能用短期商业循环中景气和利率同升同降的事实来解释。

恺恩斯对吉布逊团的解释是: 由银行体系所决定的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促使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利率,其凝固性较大,或伸缩性较小。如当自然利率因外在原因 (技术革新、新市场开拓等)而上升,但市场利率因系银行卡特尔组织所决定而未能及时调整时,后者定然会落后于前者。此时商家会更多地向银行借款,并更多地进行投资,这就触发了一种向上的积累过程,使投资、所得、利率和物价都会节节上升。在相反的情形下,则会出现一种向下的积累过程,使物价和利率同减。凯恩斯的解释在短期商业循环中是对的,但从长期的角度而论,断定市场利率依然脱节于自然利率之后,显然难以成立。

M·弗里德曼对吉布逊谜团的解释比较全面,他认为: 关于货币量和利率关系的正确分析,应区别三种不同的效应。①为流动性效应,若用流动性偏好曲线图来表示即为: 当货币供应从M1增加到M2,则市场利率从i1降到i2,但这只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假定下的初步效应,即第一循环效应。②为所得与价格效应,这是一种所得与物价调整已经完成后的效应,即如果物价与所得变动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其调整过程,则利率与物价会按同一方向变化。这一效应又称调整效应或第二循环效应。③为预期效应,即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当经济主体存在有通货膨胀预期时,证券投资者、储蓄者和贷款者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名义利率不变,资金供应量就会减少,为使资金供求均衡,名义利率就不会上升。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