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百科

俱舍论

2022-10-15

ABHIDHARMAKO’SĀSTRA

简介

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世亲著。中译本有唐代玄奘译,30卷。自宋以后,收历代大藏经。563年陈代真谛在广州制旨寺首次译出《俱舍论偈》1卷,597颂,后又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世称“旧论”。玄奘之译称为“新论”。中译藏文本多种,收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内。另有日译本,英译节本。世亲(Vasubandhu 约4—5世纪),亦译“天亲”,音译“婆薮槃豆”、“伐苏畔度”等。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初随一切有部出家,后宗阿逾阇国师佛陀密多罗法师。传说他精通《大毗婆沙论》,每日为信众宣讲精练内容的一偈,共作600余偈,在此基础上造《俱舍论》。主要著述还有《大乘庄严经论释》、《辩中边论》、《金刚经论释》等。

“俱舍”意译为“藏”,有辞典、汇编之意。本论是一本带有辞典性质的佛教百科全书。以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吸收了《发智论》、《识身足论》、《大毗婆沙论》等其他有部论书的内容,杂以参考经量部等派思想,对一切有部学说作了全面的总结。分为界品、根品、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贤圣品、智品、定品、破我品等9品。“界品”和“根品”把构成现实世界的物质和精神两大要素归纳为5位75法的体系,并对有为、无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六因四缘等佛教名相作了解释;“世间品”勾勒了魔鬼居住的地狱,阿罗汉、佛常住的天界,众生有情生活的世界即有情世间,和不变常住的器世间等佛教世界,以及十二缘起轮回相状、业感缘起论等;“业品”阐述了业报轮回的原理和种种原因,将人的活动分成表业、无表业、善业、恶业、身、口、意三业等类型,并强调善行守戒的重要性;“随眠品”谈业与烦恼的关系,介绍大烦恼、10随眠,88使,108烦恼的特点,和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实有的理论,以破斥外道;“圣贤品”论述修行者由迷进悟的不同阶梯,认为凡夫俗子得三贤,四善根,佛教圣贤获四双八辈,继而进一步解释了觉悟的四谛十六观实践方法;“智品”讲获得觉悟佛法的智慧,概说了世俗智、法智等10种智和18不共法;“定品”强调圣智产生当以禅定实践为基础,并对四禅、四无色定、三解脱门、四无量心等不同禅定对象做了描述;最后“破我品”明确宣布了作者的“无我”主张,并用“无我”的道理去批评犊子部非即非离蕴我,胜论“有我”等观点。本论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佛教教义,把宇宙万法归纳成色法11,心法1,心所法46,不相应法14,无为法3的5位75法体系,成为有部学说的基石。因此本论被看作学习小乘俱舍学入门之书,和通往大乘佛教的阶梯,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印度出现过不少此论的梵文注疏。世亲改宗大乘佛教后,又将5位75法进一步扩充为5位100法的体系。

本论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专门研习《俱舍论》而得名的俱舍师,作了大量的注疏。传入日本后,依此建立了日本的俱舍宗派,日本僧人所作的注疏数量超过中国,对日本佛教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