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亦称王政。战国时孟子提出的政治伦理主张。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仁政,也就是由“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的“不忍人之政矣”。仁政的根据是内在的良心和仁义道德原则。仁政的内容是:实行井田制,“制民之恒产”,让农民有固定的土地,不违农时,“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跑,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取于民有制”,不征商贾之税“关市讥而不征”,“泽累不禁”。(《孟子·梁惠王下》)对罪人要罪其身而不累其子:“罪人不孥”。照顾“鳃寡孤独”。“尊贤使能”。对于民众“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使之从之向善。孟子还提出,要实现仁政,统治者就要“与民同乐”,不能只享独乐。孟子认为,王者只要能实行仁政,就是不用刑罚和税敛也能由弱变强,统一天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士,皆悦而立于朝矣。他由此提出一个论题:“仁者无敌”。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仁道思想的发挥,孔子提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孟子发挥这一思想,把这一思想系统化、具体化,是有其合理意义的,对后世社会影响很大。历代统治者无不宣称自己所实行的乃是仁政和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