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丽如银行

2022-10-21

简介

英国在19世纪设立的殖民地银行,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19世纪30年代,代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机构和企业家已酝酿在中国成立一家股份制银行,1842年组成。总行设在印度孟买的西印度银行。三年后总行迁往英国本土伦敦,改为现名,同年(1845年)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支机构,那时中国土地上还没有一家银行。1847年在上海设立机构,这表明英国资本的注意力已从广州移向上海。丽如银行原应称为东方银行,但由于它在上海设立时称为丽如银行,以后就成了通行的中文名称。上海,不仅具有“负海带江”优越的交通条件,而且附近地区物产富饶,早期成为出口货物大宗的丝、茶,产区多在江南一带,本来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运到广州出口,现在由邻近的上海港输出,不仅运输费用降低,周转时间也缩短,上海无疑是推销外国商品的最好集散地。金融与贸易,如影随形,贸易一发达,金融就随之兴起。1851年英国政府对于这家活跃在东方的银行予以极有力的保护和支持,颁给“皇家特许状”,让它成为特许银行,鼓励它“在好望角以东任何地区建立机构,经营兑换、存款和汇划事宜”,这样它的分支机构除了香港、广州、上海外,还扩展到科伦坡、加尔各答、毛里求斯、墨尔本、悉尼、新西兰、爱丁堡和南非。在获得特许状的那一年,它的英文名称改为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早期丽如银行的业务活动,注重在汇兑,包括自身买卖汇票和充当供求双方汇票买卖的经纪人。由于其信誉高,出售的英镑汇票,价钱就高于洋行出售的英镑汇票。它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土地上发行钞票的银行。1847年它的钞票就在香港市场上流通。19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的机构扩大了营业范围,大规模地经营贴现和放款业务,1874年开始对清政府贷放巨额借款。掌握中国海关大权的英国人赫德还曾说过:“如果(清朝)政府把这一笔借款放在我手中,我宁愿交给丽如和汇丰,大笔金镑的,由丽如来,小笔银两的,由汇丰来。”可见它那时的地位大大超过汇丰。19世纪70年代中期是它的极盛时代,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总计达40处以上,实收资本150万镑,总资产达2340万镑,存款1220万镑,放款和证券投资1880万镑。

19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世界金与银的比价的剧烈变化,金贵银贱,对总行在使用金镑的英国、而分支机构在用银的东方国家的丽如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面临着“镑亏”的不利影响而又缺乏统筹金、银资产、负债的平衡和巧妙安排的情况下,它的盈利就急遽减少并且出现亏损;复由于它投资锡兰的咖啡种植业和毛里求斯的糖业遭到巨额损失,维持乏术,于1884年5月宣告停业。几个月后,经一些重要股东的倡议,进行改组后复业,更名为新丽如银行。但由于资力大不如前,复业时实收资本只有33万镑,到1890年才勉强实收60万镑,而经营管理依然不善,各分行放款过滥,损失又达85万镑,超过实收资本,资不抵负,支撑为难,终于在1992年宣告破产,它在中国土地上的8个分支机构同时停业,退出了外国在华银行的行列。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