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商品粮基地通常是指具有发展粮食生产优势,能够稳定地提供较多的商品粮,在地区上连片分布的产粮区。我国人口众多,除了现有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人口所消耗的粮食外,还要解决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饲料等工业的增长需要,这就要求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建立一批能解决粮食产销矛盾的商品粮基地。建立商品粮基地的好处是:第一,有利于粮食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形成,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地区优势。各种粮食作物都有各自最适宜的生产区域。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连片建立基地,可以有重点的集中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在短期内,以较少投资,建成一批稳固的商品粮基地,同时又有利于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第二,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的专门技术水平。第三,能够较快地提高粮食生产商品率。如1983年,我国在黑、吉、皖、豫、苏、赣、湘、鄂8个省,选建了50个商品粮试点县,经一年的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新的生产能力,第二年提供的商品粮就占同年全国商品粮总数的八分之一。对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第四,商品粮基地的合理布局,可以减少粮食的远程运输。选建商品粮基地要有下列条件:应当建立在历来能稳定地有较多余粮上调的省区;人均占有粮食较多,有比较高的粮食商品率的地区;增产潜力大,需要投资少而收效大的地区;在地区上一般以县为单位集中连片,且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任务的地区。目前我国商品粮基地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人多地少,生产水平高的商品粮基地,如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成都平原等地区。这类基地耕作集约,农田建设水平高.稳产高产农田占一半以上,粮食亩产平均1 100斤以上。②生产水平较高,有一定潜力的商品粮基地。包括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江淮地区。这类地区农田建设有一定基础,稳产高产农田占耕地40—50%,扩大商品粮基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一定的潜力。③人少地多,生产水平中等,潜力较大的商品粮基地。包括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黄淮平原。这里人少地多,每年有较多的余粮上调,发展潜力很大。根据1980年的统计(成都平原为1977年数字),我国11片商品粮基地的情况如下表:
中国11片商品粮基地统计表
基地名称 | 县 数 | 总人口 (万人) |
农业人口 (万人) |
耕地 (万亩) |
粮食耕地 (万亩) |
粮食总产 (亿斤) |
人均粮食 (斤) |
粮食耕地 亩产 (斤) |
粮食调 出量 (亿斤) |
每一农业 人口占有 耕地 (亩) |
稳产高产 田占耕地 (%) |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
42 15 |
2 208.5 265.6 |
1 925.8 237.5 |
9 528.6 1 699.8 |
7 377.0 1 153.2 |
251.6 36.5 |
1 139 1 375 |
341 317 |
61.3 12 |
4.95 7.16 |
4.95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