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三弦

2022-10-18

简介

中国弹拨乐器,俗称弦子。关于三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现一般认为三弦系从秦代的弦鼗发展演变而来。三弦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一书,文中记载:“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搊弹家。”但其中提到的三弦是否就是今天的三弦尚未证实 (很可能“三”字是“五”字的印误)。现能见到的三弦图象是四川省广元县罗家桥南宋墓出土的伎乐石雕,其中有二人演奏一种近似于三弦的乐器,说明三弦的广泛流传不会晚于南宋淳熙年间。三弦是我国流传较广的一种乐器,在民间流传的三弦有大小二种: 大三弦又称书弦,主要在北方地区为曲艺音乐伴奏而用;小三弦又称曲弦,主要在江南地区为弹词、昆曲伴奏及江南丝竹合奏等而用。三弦的形制与我国的其它弹拨乐器有明显的不同:①音箱用木为框而两面蒙皮,体积较小;②有较长的细直琴杆;③无品柱。由于上述三方面的结构特点,使三弦形成了有较强个性的独特色彩,即刚而脆的音色以及可以奏出其它弹拨乐器难以奏出的无级滑音。现在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使用的是经过改良的大三弦,其定音为g、d、G(从高到低),音域为G—d2(最高可延伸到d3)。三弦演奏时将琴身放在右大腿根上靠紧右腹,琴杆斜伸向左上方,左手持琴并用左手指按弦,右手大指和食指戴假指甲弹弦,有弹、挑、滚等演奏技巧。用五线谱记谱时用低音谱表,在较高音区可临时换用高音谱表。虽然三弦的低音可低到G音,但在合奏时三弦不宜单独的作为低音乐器使用 (因为三弦缺少低音声部所需要的那种具有深沉共鸣的音质),如果和大阮或大、低革胡配合使用时,可加强低音声部的刚强性,有较好的效果。在合奏中,三弦可出色的担任旋律声部,它奏旋律时能和其它音色的旋律形成较大的对比。

拓展资料

小三弦  三弦书  三弦舞  客家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