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刺参疾病防治全攻略

最近更新:2023-02-01

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的过快发展和不规范运作造成了病害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多种明显病症和大规模死亡现象,部分养殖区相继出现了刺参肿瘤、烂皮、排脏、不摄食等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给刺参养殖业者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对刺参疾病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国外对刺参疾病报道也多属调查范畴,本文主要对目前刺参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疾病进行综合阐述。

1刺参疾病及防治对策

1.1 幼体浮游期疾病
1.1.1烂胃病
[病因] 1)投喂饵料品质不佳或饵料搭配不当;2)细菌感染幼体而致病。
[症状] 幼体胃壁加厚及胃周围变得模糊不清,胃收缩变小,呈小球状,胃壁外呈现有少数细胞团聚集,严重的发生胃壁糜烂,其结果为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形状大小不一,从耳状幼体到樽型幼体变态率低,最终不能变态或死亡。
[流行情况] 一般发生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即幼体选育后5~7d。每年6~7月份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容易发病,并且有逐年升高之势。
[防治措施] 1)投喂新鲜适口饵料;2)加大换水量。
1.1.2烂边病
[病因] 1)水质环境欠佳;2)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幼体边缘变得模糊不清呈溃烂状,幼体停止生长,存活个体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变态附板一周左右也大多会“化板”消失。
[流行情况] 此病每年6~7月份发生,多发生在大耳幼体后期,死亡率较高。
[防治措施] 1)一旦发现病情,要大量换水;2)经研究表明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全池泼洒,用药剂量3×10-6,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0-6,每日施药1 次,直至痊愈。
1.1.3延迟变态
[病因] 水质条件不佳或大耳状幼体后期营养不佳所致。
[流行情况] 此病常见于耳状幼体后期,此时体长已达800um以上,但五触手原基及水管原基迟迟不出现或不分化,通常患该病的幼体变态迟缓。
1.2稚参附着期疾病
1.2.1化板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主要是阴性细菌,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
[症状] 发病初期附在附着板上幼体收缩成团状,触手收缩变成团状,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能力而沉落池底;后期在附着板上能见到很多残留骨片。
[流行情况] 此病是稚参附着后期经常发生的流行病,一般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该病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发病快,暴发性强。
[防治措施] 1)注重饵料投喂的质量和数量,进行饵料投喂时确保饵料通过消毒处理;2)进行换水或紫外线消毒,及时清池等。
1.2.2脱板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
[症状] 此病是刺参育苗期常见的一种流行病,发病幼体失去附着能力而脱落池底,沉入池底的稚参不进食,不活动,触手收缩,最终死亡。
1.2.3气泡病
[病因] 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
[症状] 患病幼体体内有气泡,导致幼体不摄食或摄食能力下降,最终死亡。
[防治措施] 通过调整通气量的大小,避免幼参吞食气泡并且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 h 通气30min,断续充气可以防止气泡病的发生。
1.3稚参培育阶段
1.3.1细菌性溃烂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
[症状] 患病稚参活力减弱,附着力相应减弱,摄食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并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流行情况] 此病暴发时正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很高,加上稚参培育阶段密度过大,传染速度快,就会波及全池,短期内稚参就会全池死亡。
[防治措施] 发现病情,加大换水量,减少病原菌对稚参的侵害。据张群乐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5ppm,2~3d后可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1.3.2盾纤毛虫病
[病原] 盾纤毛,主要是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经鉴定纤毛虫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 um×21.7um。
[流行情况] 在夏季高温季节6~7月份易发此病,一般在水温20℃左右,刺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感染率高,发病时间短,传染速度快,在很短时间内既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发病的稚参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纤毛虫进入稚参体内,然后在稚参体内大量繁殖,造成稚参解体死亡。
[防治措施] 1)保持养殖用水质量,加大换水量;2)饵料投喂要经过严格消毒。
1.4幼参培育及养成阶段
1.4.1皮肤溃烂病
[病因] 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
[症状]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刺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末期感染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刺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流行情况] 该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多发生在每年1~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一般在8℃以下),2~3月份是发病高峰期,感染率高,传染速度快,很快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并且幼参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
[防治措施] 1)保持养殖水质清新,适时倒池和清池,定期向水体中投放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及有益菌,以改善水质,增加刺参的自身免疫力及抗病能力;2)选购参苗时,以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3)投放参苗要密度适宜,并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巡池,观察刺参的活动状态、摄食和粪便情况,定期测量水质指标。
1.4.2后口虫病
[病原] 后口虫属(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种纤毛虫(Boveria sp.),虫体活体长约40~75um,体宽约20~27um。
[症状] 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门寄生于刺参的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刺参排脏。
[流行情况] 一般在每年秋冬季节发生,发生率较高,患病刺参死亡率通常较低,迄今为止,仅在幼参和成参发现此病。
1.4.3扁形动物病
[病因] 一般是扁虫与细菌同时作用。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现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
[流行情况] 每年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一般在8℃以下)是发病高峰期,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养殖期均有发现,有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1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
[症状] 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者露出深层组织。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
1.4.4霉菌病
[病因] 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刺参而导致疾病发生。
[症状] 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色素减褪,触摸有柔软的感觉。表皮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成为白斑,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目前,王印庚等已经分离到两种致病霉菌,分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流行情况] 每年4~8月份为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此病。
[防治措施] 1)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过多和有机物积累;2)及时清池,避免大型绿藻繁殖。
1.4.5急性口围肿胀病
[病因] 以细菌为主。
[症状] 病参活力下降,反映迟缓,口围肿胀,体表溃烂,排脏,管足附着力下降,脱落沉至池底,死亡率较高。
[流行情况] 在池塘养殖仿刺参和育苗室越冬苗中出现过,每年2~4月份发生,发病高峰期为2~3月,发病时水温5~14℃,自然死亡率达30%~60%。
[防治措施] 此病一般发生在春季,要注意养殖用水,控制病原菌。一旦发现,用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1.4.6涡虫病
[病原] 目前发现有16属39种,其中裸涡虫属有12种,闭性涡虫属7种,其余各1~3种。
[症状] 病参在外观上无特殊症状,对刺参的生长发育也很少有影响,涡虫是通过刺参的口、呼吸树进入体腔,通过直肠上的小口进入消化道。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1.4.7腹足类寄生虫病
[病原] 腹足类现有16属33种,其中内寄螺属6种,巨穴螺属5种,瓷螺属4种,其余13属,各1~3种。
[症状] 腹足类寄生在刺参的体表、体腔、消化道、呼吸树等组织器官。深海豆怪螺(Pisolamia brychius)寄生在变梦参(Oneirophanata mutabilis)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变梦参的体表,并用吻刺入刺参的体壁,穿过体壁达到体腔,用吻突从寄生组织、体腔、血液中摄食营养,在吻穿入体壁的部位出现肿块。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2展望

海参养殖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目前,中国海参养殖技术从人工育苗到成参的养殖和人工增殖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着海参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技术落后和病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以细菌为主,刺参出现口部肿胀、排脏和皮肤烂等现象,其次是病毒、寄生虫和霉菌,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开展相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以此带动海参养殖技术的提高,解决当前海参疾病问题,加强疾病的研究,建立海参疾病档案,提高疾病诊断技术,形成系统的防治措施,并且研发低毒、高效的专用防治药物,从而保障中国的海参养殖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海参养殖提供稳定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