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毛蚶的人工育苗技术

2023-03-06

毛蚶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食用贝类,资源丰富,经济价值比较高,上世纪70~80年代,毛蚶资源量和采捕数量都很大。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海洋的过度采捕和近海环境污染的影响,其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为了尽快恢复毛蚶资源,我们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毛蚶人工育苗和中间暂养等技术方面的研究,初步探索出毛蚶人工育苗的生产工艺,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1亲蚶选择与培育

1.1亲蚶选择
1.1.1亲蚶选择标准
亲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毛蚶人工育苗的生产过程。选择标准为:1)性腺饱满,性腺遮盖整个内脏团。毛蚶为雌雄异体,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橘红色;2)3龄以上,个体均匀,壳长规格以4.0~4.5cm为宜;3)足外端颜色鲜红、鸡冠状褶皱明显;4)亲蚶个体健康、闭壳肌闭合有力、贝壳一般无机械损伤。
1.1.2采集时间
北方地区毛蚶的自然繁殖季节为每年的6月中下旬~9月份,亲蚶的采集时间我们也选择在这一时节,与自然繁殖时节同步。我们认为具有很多优点:一方面,不必使用锅炉加温,节省大量能源;另一方面,进入6月份以后,北方地区育苗室大部分开始闲置,此时进行毛蚶育苗,不仅增加了育苗品种,同时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1.1.3亲蚶采捕方式
采捕亲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工采捕方式,另一种是爬犁采捕方式。使用人工采捕方法得到的亲蚶由于在采捕过程中机械损伤程度低,因此在暂养期间成活率比较高;而使用爬犁采捕方式的,在采捕过程中亲蚶个体不同程度的受到机械损伤,其暂养成活率较低。
1.1.4亲蚶数量
毛蚶怀卵量比较高,一个壳长4cm左右的雌蚶,一次可以产卵250~300万粒。按此推算,一个1000m3水体育苗室所用亲蚶量也不是很大,但在实际育苗生产工作中,亲蚶的采购数量可以稍高一些。一方面亲蚶成本在育苗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另一方面,在幼体发育的过程中,发育状况比较好的幼体大都集中在培育水体的中上层,因此在选育过程中,对于中下层幼体可以适当放弃。
1.2亲蚶培育
1.2.1亲蚶暂养
亲蚶运输回来后,及时用海水轻刷壳面浮泥和杂物,然后使用高锰酸钾消毒。高锰酸钾用量为20mg/l,时间为5~10分钟。消毒期间不断翻动,使亲蚶贝壳紧闭,避免消毒液体流进壳内。消毒后的亲蚶放在暂养网筐里,网筐靠四角浮子漂浮在水面。网筐以长方体为宜,上端开口,长宽不限,但网筐高度最好不要超过30cm,便于挑选操作。每个网筐放养亲蚶数量多少依据网筐底面积大小而定,亲蚶平铺在网筐底面上,不能出现拥挤现象。亲蚶暂养期间要保持连续充气。
1.2.2饵料投喂
毛蚶幼体生长发育的好坏,与亲蚶在培育过程中的营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亲蚶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产卵量、卵子大小、质量和幼虫的生长变态与存活。因此,在亲蚶培育期间,质优量足的饵料供应,是非常重要的。毛蚶亲蚶培育期间,常用的饵料有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等单胞藻。单胞藻品种交替搭配使用可以满足亲蚶对各种营养的需求,使各种营养得到有效的互补。投喂的单胞藻数量一般保持在每20万个/ml左右。单胞藻数量不足时,可以辅以螺旋藻粉、蛋黄、干酵母等代用饵料,使用300目筛绢网袋搓取后投喂。

2产卵与孵化

2.1产卵
亲蚶经过5~15天的培育,基本都能自然排放精卵。亲蚶精卵排放时间主要在每次亲蚶倒池或投喂饵料之后1~2小时开始,当卵子密度达到20~30个/ml时,及时将产卵网筐移出。
2.2受精卵孵化
毛蚶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子在海水中与精子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卵径平均为50μm。在pH为8.2,比重为1.020,温度为25.5~26.5℃的条件下,经5~6小时就可发育为担轮幼虫,其平均大小为60μm,开始在水中营浮游生活,担轮幼虫不摄食。随着进一步发育,逐渐分泌壳腺体形成薄而透明的幼虫壳,形成D形幼虫。由受精卵发育到D形幼虫,大约需要16~18小时。

3幼体培育

3.1D型幼虫培育
3.1.1布池
形成D形幼虫后开始选优,选优时采用350目筛绢制做的网兜,通过虹吸方式收集发育优良的D形幼虫布入幼体培育池。培育的适宜密度一般控制在5~10个/ml,密度过高,会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
3.1.2倒池
在D形幼虫发育过程中,第8~13天幼体有一个死亡高峰,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否,与幼体在培育池中培育时间的长短关系密切。幼体在培育池培养时间越长,这种情况发生的越早。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采取定期倒池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每5天倒池一次。遇到幼体发生“下沉”情况,也要及时倒池,倒池后幼体的非正常情况都能得到部分缓解。
3.1.3水质调解
D形幼虫布池时水深1~1.2m;前期采取添加水的方法,每次添加20~30cm,逐步将池水加满;以后采取换水的方法来调节,换水量由开始的20%逐步提高到50%以上。
3.1.4饵料投喂
从D形幼虫开始进行饵料的投喂。开口饵料以金藻为主,以后增加角毛藻、新月菱形藻、小球藻等藻类品种。每天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0.5~3万个/ml,随着幼体的生长饵料量不断增大。人工培育的单胞藻在投喂前须停止施肥2~3天;禁止投喂藻体老化或被原生动物污染的单胞藻。
3.1.5光照、气量调节
D型幼虫培育期间,保持24小时连续充气,前期呈微波状,后期逐渐增加,但以水面不出现沸腾气泡为宜;光照强度仍保持前期的300~500lux。
3.1.6理化条件
PH:7.8~8.3;比重:1.018~1.022,温度:25.5~27℃; DO>4mg/L;氨氮<0.5mg/L。
3.2附着变态期幼体培育
D形幼虫经过5~6天的发育,直线铰合部分逐步隆起,发育到壳顶幼虫期。壳顶幼虫发育期间,形态逐步改变,依据其大小和形态的变化,又分成壳顶初期、壳顶中期、壳顶后期三个阶段。通过显微镜观察,壳顶后期幼虫初步具有毛蚶成蚶的形状。壳顶后期幼虫通过附着变态由浮游生活转为固着生活。附着变态期幼体培育是毛蚶从幼体向成体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附着变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育苗生产。
3.2.1科学投喂
单胞藻品种在角毛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基础上,增加扁藻等品种。饵料投喂数量增加到5~6万个/ml。饵料投喂增加到4~6次。单胞藻品种之间交替搭配投喂效果为最佳。单胞藻饵料不足时可以辅以海洋酵母、浓缩藻等。
3.2.2水质调解
主要采取换水的方法保持育苗水质清新,换水量由开始的50%逐步提高到80%。
3.2.3附着基的选择与投放
附着基的选择:附着基须具备无毒无味、对水质无污染、操作方便等特点。通过实验发现,毛蚶的附着基种类比较广泛,聚乙烯网片、棕绳、再生塑料板、各种贝壳、废旧轮胎以及砖石瓦块等都可以用做毛蚶变态期幼体的附着基。
附着基的投放:附着基的投放应该掌握恰当的时机。如附着基投放过早,不仅影响正常管理,而且附着基表面容易受到残饵、杂质的污染,幼虫难以附着;如附着基投放过晚,错过幼虫最佳附着时机,容易引起幼虫“下沉”死亡。确定毛蚶附着基的最佳投放时机,掌握以下三点:1)观察幼虫大小:接近变态期的幼虫壳长在280μm左右;2)观测幼虫眼点比例:培育池眼点幼虫所占比例达到20%~30%;3)掌握D形幼虫培育天数,D形幼虫从培育开始至变态幼虫所需时间为18~19天。
投放附着基的数量:附着基经消毒后投放,附着基投放数量的多少依培育池幼体密度和附着基种类而定。一般情况下,如棕绳、聚乙烯网片的投放量约2~3kg/m3。贝壳与再生塑料板以及砖石瓦块等附着基可以通过估算面积方法,按培育附着池底面积的20倍左右进行投放。
3.2.4其它
光照条件、冲气气量及水质理化条件均与D型幼虫培育期保持一致。

4稚贝培育

稚贝培育是毛蚶苗种生产的最后阶段。稚贝培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蚶种的生产。贝苗壳长达到0.5cm左右的稚贝称之为蚶苗,壳长达到1.0~1.7cm左右称之为蚶种。毛蚶蚶苗在中间暂养的过程中,成活率还不稳定,放养蚶种才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因此我们认为,毛蚶苗的生产包含着从毛蚶稚贝到蚶苗再到蚶种的培育过程。
4.1蚶苗培育
蚶苗培育采用室内水泥池培育,从毛蚶稚贝附着开始培育到壳长0.5cm左右。整个过程按稚贝规格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稚贝规格为500μm~0.2cm;后期稚贝规格为0.2 cm~0.5cm。期间主要技术环节为:
4.1.1科学投喂
前期稚贝以人工培育的角毛藻、小球藻、扁藻为主,投饵量6~10万个/ml,适当辅以海洋酵母等;后期稚贝饵料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利用室外一沉池自然海水中的单胞藻,经200目筛绢网过滤后直接注入培育池,并通过观察培育池池水透明度情况,适当增减自然海水的注入量,在此期间要经常观察一沉池的水色和透明度,透明度保持在25~30cm,一旦透明度加大,应及时施肥补充氮磷等营养元素。
4.1.2水质调控
1)沉淀:由于我地区自然海水泥砂和有机物含量比较高,首先通过在一沉池沉淀降解,水质得到澄清;2)砂滤:育苗用水要求水质清洁,使用前需经砂滤。一沉池海水经过砂滤注入到配水池,配水池进水口使用200目筛绢网袋再次过滤;3)调盐:通常情况下,幼体培育的盐度比自然海水低,蚶苗培育期间,通过换水逐步调节到海水的自然盐度;4)换水:与饵料投喂的前后期相对应,日换水量由水体的100%增至150%;5)使用光合细菌,它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做苗的饵料,又可除去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水质。
4.1.3气量调解
实验培育期间24h全天连续冲气,前期微气量,后期逐渐增加,但以水面不出现沸腾气泡为宜。
4.1.4光照控制
光照强度在稚贝培育中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随着稚贝的增长,光照强度宜不断增加,可由前期的300~500lux逐步增加到2000~3000lux。适宜的光照条件,能加快稚贝的生长、提高成活率。
4.1.5增加附着机会
随着稚贝的生长,部分稚贝在附着基上移动的过程中会掉落到池底。因此,培育期间可再次使用贝壳等沉性附着基,经反复冲洗消毒后,全池均匀泼洒,增加稚贝再次附着机会。
4.2蚶种培育
从毛蚶苗壳长0.5cm左右培育至壳长达到1.0cm以上的培育过程,即将壳长0.5cm左右的蚶苗,移入室外虾池进行蚶种培育,以此来增强蚶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蚶苗成活率。在此期间要经常观察池水的水色和透明度,根据变化及时进行换水或补充氮磷等营养元素,使透明度保持在25~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