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如何“养大蟹”

2023-03-06

目录

蟹种

1.杜绝性早熟扣蟹作蟹种
稻田养蟹的蟹种质量差别太大,品质退化严重,性早熟蟹太多就会极大地制约大蟹的养成,要求养殖户要全面了解河蟹种的来源,选购时要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购入优质未成熟的河蟹,有针对性地选择信誉好的育苗场家和用其蟹苗养殖扣蟹的养殖场家。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选择野生扣蟹作为蟹种,效果更佳。

2.杜绝规格不整齐的扣蟹作蟹种
蟹种规格不整,大的大,小的小,势必造成蜕壳不一致,蟹种之间相互残杀,抢食不齐,摄食量不一致,养殖的河蟹规格就不整齐,而且达不到商品要求,产量降低,影响养殖者的效益。所以要选择规格基本一致的扣蟹作蟹种。

3.杜绝带病的河蟹作蟹种
多年来,不少养殖户养成了少投入、怕费事的养殖心态,扣蟹买到家就放入稻田水域中,使得经过漫长越冬、体质下降、带细菌和病毒很多的扣蟹进入养殖稻田,养殖过程中病害频频发生,使得养殖产量低、规格小、重量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4.必须放养健康蟹种
选择活力强、肢体完整、爬行敏捷、无病无伤、无寄生虫附着、体色光亮、规格整齐的优质人工扣蟹或天然扣蟹作蟹种。

环境

1.田块选择
环境的好坏、水质的多少直接影响稻田养蟹水位的稳定和大蟹的养成。水质好、水源充足或有办法解决水来源的地区应成为养大蟹的首选场所。

2.面积的确定

河蟹的生活习性之一是趋光、集群,稻田养蟹因为受环境所限与大水面不尽一致,一旦河蟹规格长到一定程度,河蟹就集群向一边一角运动,面积过大,几十亩或上百亩作为一个田块,就很难充分利用水域和饵料资源,同时按面积大小放养,面积越大,集群数量越多,势必造成相互残杀、抢夺饵料、破坏水环境水质,就难以养出大规格的河蟹。面积过小,管理繁杂,成本加大,资源也相对浪费。根据盘锦地区的实际和多年来的养殖经验,要想养出大蟹,稻田面积应确定每一田块在5~10亩为好。

3.蟹田工程的修建
成蟹生长的最适宜水温是24℃左右,低于10℃,高于30℃河蟹就缓慢生长或不生长。高温会造成河蟹性早熟、规格偏小、细菌大量繁生,也会使水中缺少氧气。因为稻田水浅,水温极易变化,且在高温季节易快速升高,所以,要想养出大规格的河蟹,稻田工程是必须的。要求稻田四周距田埂40~50厘米挖环沟,环沟宽1.2米,沟深0.8米,上宽下窄,稍有缓坡,其作用是保持一定水位,河蟹有一定的水域活动空间,才可防避高温。每亩稻田的蟹沟要占总面积的10%~15%,如果是老沟,要清除淤泥。

4.蟹沟的消毒
蟹沟挖好后,要彻底清沟、消毒,按蟹沟面积计算用生石灰的量。一般按每亩用生石灰80千克,集中溶化后趁热均匀泼洒于蟹沟内、沟坡上。

5.水质的调控
河蟹养殖对水的要求有水温、pH、透明度等。所以要对这几项指标加以调控。

目前,在大多数养殖户中,“清水养大蟹”已是不变的真理,似乎水质越清、越瘦越好,一旦池水稍肥就立即换水。然而养殖河蟹的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对河蟹的生长,提高河蟹规格是相当有益的。稻田水域的肥度也可以用环沟水透明度加以判定,环沟水透明度的标准为30厘米以上为清水,10厘米以下为肥水,15厘米左右为中肥水。提倡中肥水养蟹,中肥水肥而嫩爽,效果最佳。如何调节呢?如果水肥采取缓慢加换水,每次换水量为1/3,先排后灌,换水时间控制在3小时,水温变化不超3℃或少量搭配花白鲢鱼种等方法。如果水瘦可以适当追加尿素肥0.25千克/亩。另外,根据稻蟹共生理论,前期(6月份左右)水要适当浅,中期(7月份左右)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要尽量加深水层。

稻田养蟹水中的pH值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稻田养蟹最适pH值是7.8~8.6。pH值低,意味着水体内二氧化碳增加,pH值高会对河蟹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必须对pH值加以调控。方法是每两周左右向蟹沟内泼洒一次生石灰液,用量为10~15毫克/升。

饵料

1.饵料数量
多少年来,在一些养蟹户中形成了“人放天养”的养殖习惯,不管、不喂或少喂,饵料质量不佳,使得河蟹“想吃吃不饱,吃饱吃不好”,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河蟹规格偏小、重量轻、不肥满、总体效益大幅下降,得不偿失,所以河蟹下田后,一定要坚持投喂,保证饵料投喂量以鲜重计占存田河蟹总重量的10%。

2.饵料的种类
河蟹的食性是杂食性的,所能利用的饵料很多。植物性种类有:豆饼、玉米、高粱、土豆、地瓜等,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田螺、河蚌、动物内脏等,还有高质量的配合饵料都可用 作河蟹饵料的选择使用。同时要想养出大蟹,种植水草也是一条可供选择的上佳途径。“蟹大小,看水草”,培养水草,能够更大空间地解决食物来源,又有在高温季节提供避开高温的场所的功能,水草丰富还可以调节水质的理化指标。可供种植的水草有:浮萍、细绿萍、苦草、水花生等。

3.投饵方法
坚持动植物饵料搭配,“四看”、“四定”原则。

“四看”:一看季节。6月上旬以前暂养阶段,为了迅速补充越冬消耗的营养,促进快速蜕壳,提高规格,动植物饵料比例为60∶40;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50∶50;8月中旬以后为70∶30。二看天气。水温低时少投,晴天多投(建议养殖户购买水温计),阴天少投,闷热、下雨天不投喂。三看水色。透明度好时多投,透明度差时少投,并及时加换水。四看摄食情况,发现过夜剩饵,应减少投喂量,同时尽管河蟹蜕壳期间停止活动和摄食,但不论投放蟹种规格如何一致,蜕壳时间不可能完全同步,为避免互相残杀,应加大投饵量。

“四定”:一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少投,傍晚四五点多投。二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三定质。细、粗、青相结合,确保新鲜适口,严禁投变质饵料。一般细、粗、青料比例为50∶20∶30。四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5月份暂养期间为蟹体重的1%~3%,6~8月份为4%~8%,9月份后为10%以上。每日投饵量为早晨占30%,傍晚占70%。

管理

1.前期培育
稻田养蟹一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水稻插前多数不供水,而恰恰这段时间是养大蟹的重要阶段。从3月下旬到6月初有60天左右的时间,在正常情况下,这期间可蜕壳2次左右,因此向稻田放养前给河蟹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是养大蟹的最基本前提。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一是利用靠近稻田的低洼地、上下水沟、荒地等有水源且保水性好的地方,与稻田相连,成为田塘结合式最佳。二是在田头挖适度深池,深度1米以上,前期培育蟹种,后期养蟹还可放一些鱼种养殖。三是远离养蟹稻田,在有条件的荒塘或池塘进行异地培育。蟹种的暂养好处很多,这里不加以叙述。

2.扣蟹放养的规格与数量
要想养出大蟹必须科学地确定投放河蟹的规格和数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要求蟹种放养规格在80~160只/千克为宜。

放养密度。前期培育池每亩密度可放4000~5000只。稻田养殖时按每亩200~300只为宜,蟹种规格小的少放一些,反之多放一些。

3.蟹种的放养
购买的蟹种运到暂养池后,一定要在待放养的水中浸置5~10分钟,以使蟹种的体温、酸碱度调整到适合养殖的水域,再用浓度为30%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3~5分钟,或者用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分钟,然后放入暂养池。

放养蟹种时,暂养池清塘药物的毒性一定要完全消失,大约是消毒后7~10天。具体方法:用玻璃杯取一杯水对着光线看,如果发现浮游动物,说明药效已经消失。

4.河蟹蜕壳期的管理 
7~8月份15~20天为一个蜕壳周期,一秋龄河蟹经5~7次或更多次蜕壳,可长到100克以上;二秋龄河蟹,每蜕壳一次就增重一次,在6月份河蟹蜕壳一次,相对增长率可达150%,随着时间推移,盘锦地区河蟹蜕壳增长率逐渐下降。二秋龄河蟹如果在水质条件较好、饵料充足的条件下,7月中下旬进入最后一次蜕壳(换青春壳),变为绿蟹,性腺迅速发育,停止生长。

河蟹的蜕壳生长与水温、溶氧、水环境和营养等密切相关。养殖者要及时观察河蟹的活动与摄食情况,从而准确掌握河蟹的蜕壳周期律。根据上一次蜕壳时间,确定摄饵数量和质量。使用肥料或外用药物时要避开河蟹蜕壳相对集中期,并停止使用抗生素。在河蟹蜕壳前4~5天,用0.5毫克/升溴氯海因泼洒全池,同时在饵料中加入蜕壳素1%,有条件的添加磷酸二氢钙,防止软壳蟹的产生。

实际生产中,由于放蟹种规格的差异和环境、水质、营养素等后天因素所致,河蟹蜕壳规律难以掌握,要求尽量避免大量换水和外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定期加生石灰,20天投一次,投放量10毫克/升,同时定期使用EM菌等。

5.病害防治
稻田养蟹的病害防治也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各个环节入手,从源头做起,环环紧扣,一抓到底。药物预防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蜕壳前,预防寄生虫病为主;二是进入生长高峰期前,预防细菌病为主;三是后期,预防综合征为主。

要掌握好水质,选用高效、低毒、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如生石灰、二溴海因、硫酸锌等,发生蟹病要及早检查,准确诊断,对症下药,采用治虫与杀菌相结合,外消毒与内服药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不同药物交叉使用。养殖期间要搞好稻田养蟹卫生,捞除残饵、病蟹、死蟹等。

6.常规管理

“四查”:检查水质情况、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检查生长情况、检查防逃设施。

“四勤”:勤巡塘、勤搞蟹田卫生、勤除不利因素、勤做养殖记录。

“四定”:投饵定点、定时、定质、定量。

“四防”:防敌害、防水质恶化、防逃逸、防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