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日本对虾养殖常见的疾病防治

最近更新:2023-02-01

1.杆状病毒中肠腺坏死症(BMN)

(1)发病时期。该病易发于日本对虾育苗期间,特别在仔虾后期、出苗前1~2天,病虾游泳无力、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此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2)病因。病因是杆状病毒侵入到中肠腺与肠的上皮细胞核内并进行增殖,造成细胞核肥大乃至崩环,使整个细胞坏死,该病毒又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肉眼可见其肝腺脏变白,在生产上可以借助一般的相差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来诊断此病。

(3)防治。该病是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药可医,只可以预防。病毒可能是从亲虾带来,故洗卵时需加以消毒与彻底漂洗;严禁高温育苗,育苗水温勿超过29℃;育苗用水用氯剂消毒,可防止游离态病毒的活化,有效浓度为2×10-5~5×10-5

2.链壶菌病

(1)发病时期。常寄生在育苗中各阶段幼体的体内,特别是孵化卵与无节幼体易发链壶菌病,传染性强,死亡率在30%以上,是育苗中危害较大的一种虾病。

(2)病因。病因是链壶菌侵入到幼体的体内,将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耗尽,然后自身才开始繁殖,产生并排放孢子,去感染其他生物幼体。卵子受感染后会停止发育死亡,幼体感染后游泳不活泼、沉底。在虾病到了晚期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卵或幼体内充满了链壶菌的不规律分枝状菌丝,有的已具有穿过体表的排放管并形成顶囊。该病较容易诊断,此病的产生与天气关系很大,往往在长时间阴雨之后,水中链壶菌孢子大量增多,容易诱发此病。

(3)防治。治疗方法:用6×10-6~2×10-5孔雀石或1×10-6的氟乐灵药浴,可控制病情。若持续施用2~3天,治疗效果更好。预防措施:育苗池及用具要用漂白粉、福尔马林彻底消毒;卵子孵化前用5×10-6孔雀石绿消毒5分钟;育苗用水经孔雀石绿或氟乐灵或福尔马林消毒后使用,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3.链刀菌病

(1)发病时期。该病在日本对虾养殖中经常发生,对日本对虾危害极大,死亡率可达90%。1991年,日本对虾人工越冬亲虾上也发现此病。由于发现时已是晚期,无药可救,结果是亲虾陆续死亡,造成当年无法育苗。

(2)病因。病因一般是由于虾体受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受伤后,链刀菌的分生孢子或厚膜孢子乘机侵入,在鳃部或受伤处萌发成菌丝。感染严重时会引起鳃体变黑或甲壳溃疡,所以也是引起“黑鳃病”的一种原因(弧菌也能引起“黑鳃病”)。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时,可见呈分枝状的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充满了鳃丝。该病较好诊断,感染此病的日本对虾活力减弱、鳃丝萎缩、不能潜沙、传染性强,会引起池中对虾陆续死亡。

(3)防治。此病目前无特效药,只能在管理中加强预防。尽量减少对虾的机械损伤;避免过高密度养成或越冬蓄养;越冬每10天投2.5×10-5福尔马林和2×10-7孔雀石绿,一次可起到预防控制该病作用;若发现此病应及时隔离,并彻底消毒池水和用具。严重发病时,可将整池虾销毁。

4.自斑病

(1)发病时期。白斑病在高温期七八月份易发。日本对虾5~6厘米时最易得此病,死亡率较高。若不及时抢救和治疗,会全池死亡,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

(2)病因。此病的病原体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是真菌感染所致。症状是头胸甲上有白斑,是由于表面附有一层坚硬的白色物质所致,肝胰脏肿大或萎缩。在高温期间,特别是阴雨天之后,对虾易生此病。病虾早期脱壳正常,没有什么异常,发病严重时行动迟缓、弹力差,经常在池子底部,白天不能潜沙。

(3)防治。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虾塘发病时,用捣碎的大蒜素2%~5%加入饵料中,配合成药饵进行投喂,对控制此病有一定效果。平时定期全池泼撒2×10-5福尔马林,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5.弧菌病

(1)发病时期。弧菌病是对虾类最普遍的一种虾病,危害最大,日本对虾也不例外。在人工越冬、育苗及养成中均有可能发生弧菌病,也就是说全年都会有该病发生。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死亡率不高,但持续时间长,往往是以每天0.2%~1%的死亡率持续十几天,甚至1个月,所以对生产危害还是很大的。

(2)病因。发病时,可在日本对虾血液及眼球中镜检到大量的弧菌存在,而且血清浑浊,凝血慢,血细胞明显减少。患病的虾往往会有游泳无方向性,拍打无力,腹部肌肉变白,甚至第三腹节弯曲,鳃部变黄,有发黑、腐烂、眼球萎缩等症状。弧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水温14~31℃均会有发生弧菌病的倾向,但只有在虾体受机械损伤、饵料不新鲜、水环境理化因子恶化等条件作用下才会发病。

(3)防治。治疗方法:用5×10-7~2×10-6 呋哺西林(或味哺哇酮),或1×10-6~4×10-6土霉素,或1×10-6~4×10-6氯霉素药浴,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每千克饵料中混入0.3~1克氯霉素或土霉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一个疗程,对此病有控制作用。 平时用上述的下限浓度进行投内服药,或用1×10-6漂白粉全池泼撒,可起预防作用。同时注意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及饵料的质量,尽量使对虾免受损伤,保持池水清洁可以避免该病的发生。

6.褐斑病

(1)发病时期。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发病率很高,是越冬中最易发的疾病。其传染性强,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但该病的死亡率不高,因为已有较好药物可以防治此病。

(2)病因。病因是由于虾体表受到损伤后或甲壳上表皮组织已被其他细菌所破坏,使得能分解甲壳中几丁质的细菌侵入而引起溃疡,能够分解对虾甲壳中几丁质的各类细菌都是该病的致病菌。其症状褐斑可以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腹部、触须、尾部、步足等全身各处,患处常发生溃疡,呈黑色燃焦状。严重时病菌会侵人到体内,导致对虾患细菌性败血症,引起死亡。

(3)防治。防治方法:用2×10-6孔雀石绿和2.5×10-7福尔马林混合后进行全池泼施,持续2~3次,即可治好该病。

7.孢子虫病

在自然海上捕捞的虾苗中处处可见,病虾的鳃部由内向外变白,呈棉花状,故又称“棉花虾”,病虾白天不潜沙,只在水面作无规律运动,该病在日本对虾之间传染性较弱,而且病虾也不会引起马上死亡,对生产危害不大。

病因是由于微孢子虫寄生在肌肉内,肌肉变白,并发生膨胀所致。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肌肉细胞内有许多孢子存在,正因为孢子均是寄生的对虾的组织细胞内,故很难用药物杀灭。一般只要发现患此病的对虾,将其捞出销毁即可。

8.固着类纤毛虫病

(1)发病时期。该病在日本对虾的越冬、育苗、养成中均可发生,也是对虾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纤毛虫分布很广,各个时期的对虾均可以被寄生。轻微时对虾脱壳后会自行痊愈,严重时影响正常呼吸与脱壳,往往会造成对虾死亡,对生产有一定的危害。

(2)病因。病因是由于包括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在内的各类营固着生活的纤毛虫,寄生在鳃部与体表所致,镜检时可见大量纤毛虫充塞于鳃丝之间,严重影响了鳃的呼吸功能,使对虾对环境的溶解氧浓度要求提高,特别容易在对虾脱壳期间造成对虾窒息而死亡。此病一般在水环境不良时易发,若pH值过低,有机物含量过高,底质沙堆发黑,H2S及NH4-N含量太高等特别容易使纤毛虫繁殖生长,所以在日常管理上要注意对这些方面的防范,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3)防治。治疗方法:用5×10-7~2×10-6高锰酸钾药浴,连续施3天,可控制该病。若再添加5×10-7~1×10-6新洁尔灭,进行混合泼施治疗效果会更好;用1×10-5~2.5×10-5的福尔马林药浴效果也不错。

9.疣虫病

(1)发病时期。在养成期时常可见患病虾,但数量不多。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一般患病虾还可以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死亡率不高,对生产影响不大。

(2)病因。患此病的日本对虾,其头胸部两侧的鳃区向外呈圆球状突出膨大,这是因疣虫寄生在头胸甲的内侧所致。疣虫是属于甲壳类动物中的等足目,营寄生生活,一般仅寄生在对虾的一侧鳃部,严重者两侧均有被寄生。随着疣虫的增大,对虾的鳃组织受到挤压,影响了鳃的呼吸功能,严重时也会使对虾死亡。

(3)防治。目前对此病尚无防治方法,发现后可将其隔离销毁。

10.痉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腹部弯曲,背部呈驼背状,身体僵硬,腹部肌肉间隙性出现白条纹,有的腹肌全变白。患病轻者一般入水后经1~2天暂养就能逐步恢复正常,严重者侧卧而不能游泳,不久即死亡。此病主要发生在盛夏高温期间。日本对虾在过于拥挤或受到惊吓时,大批日本对虾惊吓之后就会发生此病。到了秋冬季节,对虾受惊吓时却不会发生此病。一般认为只有在高温时以及虾体缺少维生素C时,受了惊吓才会诱发此病。因此,高温期间在养成管理上要特别注意,以免使生产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