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鳗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最近更新:2023-03-03

鳗鱼发病一般有季节性特征,如南方鳗鱼发病的季节大体如下: 1~2月,主要病害有水霉病 (saprolegniasis)、烂鳃病 (gill rot)、鳃肾炎病、肠炎病、粘孢子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和指环虫病,3~9月主要鳗病有赤鳍病、肠炎病、烂鳃病、红点病、烂尾病、溃疡病、腹水病、爱德华氏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车轮虫病、锚头蚤病和鱼虱病等,10~12月,主要鳗病有赤鳍病、红点病、肠炎病、粘液细菌性鳃病、水霉病、鳃霉病、鳃肾炎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粘孢子虫病、鳃隐鞭虫病等,其中爱德华氏病、肠炎病、赤鳍病、烂鳃病几乎全年都有发生。

细菌性疾病

赤鳍病 (又称红鳍病) (redfindisease)

病因 此病由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Chester) Stanier] 或鳗致死副大肠杆菌 (Paracolobactrum angillimortiferum) 所致。该病为常年多发病,尤其是春夏或秋冬交替期温度不稳定、水质不良时最易发生。以4~5月份水温低于20℃时发病率最高。

症状 病鳗活力降低,食欲不振。重症鱼在水面慢慢无力地游动。病鳗的胸鳍、臀鳍、腹部、背部两侧以及肛门部位均可见充血、红肿。有时可见到腹部有溃疡和水肿。解剖内脏,可见到肝脏和胃肠部有充血和溃疡。该病是目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细菌性疾病。无论是白仔鳗还是成鳗都能发病。

防治方法 一旦发生此病应立即进行池塘消毒,以高效消毒灵 (0.6~0.8) ×10-6浓度全池泼洒,连续进行两天,改善池水环境。对于病鳗要采取药物口服和药浴相结合的治疗办法。可用呋喃唑酮 (1~2) ×10-6浓度药浴1~2d,同时进行口服治疗,每10kg饲料加1.2~1.5g呋喃唑酮,或磺胺类药50g连续用药6d,第2~6d药量减半。

此病的预防工作重点是保持池塘水质良好,避免过量投喂。疾病流行期间,在饲料中以0.5%~1%添 加维生素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爱德华氏病 (又称肝肾病)

病因 此病由迟钝爱德华氏菌 (Edwardsiella tarda Ewing et Mewhorter) 引起。该病可常年发生,但以水温25~30℃的高温期易发生,对白仔鳗和黑仔鳗的危害尤为严重。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体表充血,出现类似赤鳍病的红色。但主要病症是在肝脏和肾脏上出现脓肿、溃烂。病灶会传播到腹部肌肉,引起体表组织坏死和溃疡。此病伴有肠炎并易于赤鳍病并发。此病常因投喂丝蚯蚓、活鲜饲料引发。防治方法: 用氯霉素 (10~12) ×10-6浓度或用恶喹酸3×10-6浓度全池泼洒,隔天泼洒一次。体外消毒时停食一天,第二天开始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恶喹酸2~3g或氯霉素3~ 3.5g投喂一个疗程5~7d。

预防措施 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投喂的新鲜饲料必须严格消毒,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在发病季节用新洁尔灭、高锰酸钾等定期全池泼洒,消毒池水; 用氯霉素0.2%的药饵每半个月投喂2~3d。
烂鳃烂尾病
病因 此病由柱状曲桡杆菌 [Flexibacter columnaris (Davis) Leadbetter]感染引起,常年可发生,但以 6月份以后高水温期发病率高。

症状 病鳗感染初期,鳃上会分泌大量黏液,导致呼吸困难。病鳗浮于水面,无力游泳,其鳃部可见微肿,如用手指按一下,鳃部有血水和黏液流出。打开鳃盖可见鳃瓣有缺损,鳃软组织溃烂,镜检可见鳃丝表面大量的细菌菌落。如果病菌感染鳍和尾部,病灶上可见白色斑块状坏死,随病情的发展,病灶可溃烂深入至肌肉层,形成严重的烂鳍烂尾病。在水温较低时期,烂鳍烂尾上的溃疡很易感染水霉菌或其他细菌,产生并发病,将导致大量鳗鱼死亡。一般成鳗易发生烂鳃病,鳗苗易发生烂尾病。

防治方法 保持良好的水质仍是预防此病最好的方法,另外,在过池选择时要小心操作,避免鳗体受伤,导致感染。在鳗鱼发病时,首先进行水体消毒,可用3×10-6浓度呋喃唑酮和30×10-6浓度的福尔马林合剂全池泼洒消毒,消毒期间停食1d,然后用磺胺二甲基嘧啶,20kg饲料添加100~200g,投喂4~5d。如果鳗病严重需要口服和药浴相结合治疗。采用呋喃唑酮 (3~5)×10-6浓度药浴24h,有必要的话,2~3d后再进行第二次药浴,效果会更好。
粘细菌鳃病
病因 此病由粘球粘细菌 (Chondrococcus sp.) 引起,一般在11月份至翌年4月份低水温时发生。

症状 该病菌与鲑鳟鱼相同,症状也相似。起初,游泳缓慢,食欲下降,鳃盖持续起伏,呼吸困难。鳃丝变粗,融合成棒状。鳃上无溃疡和损伤,但鳃端颜色变暗,用手指按压鳃盖会流出血水。病鱼看不见溃疡 症状。

防治 主要依赖合理投喂和池塘管理。当放养密度高、代谢产物过剩时会发生此病。因此,应注意换水,清理池底。发现有病鱼应立即清除,以防病菌的扩散。

可以使用化学药物防治,例如: 泼洒2×10-6浓度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 500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 622,每天药浴2~3h,持续3~4d。该病菌常对抗菌素和磺胺类药有抗药性。因此,使用抗生素应事先请研究单位做药物效果试验。按照东京大学的研究报告,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对此病菌有效果,但新霉素 无效。
赤点病
病因 此病由鳗败血假胞菌 (Pseudomonas angulliseptica) 引起。一般在冬末春初水温较低时发生,通 常池水盐度较高。

症状 此病症状是全身出血。患病第一个星期内不易观察到症状,当发现患病时已经太迟了,因为此病从感染到死亡的时间很短。病鱼腹部皮下组织出血,在身体上轻轻一擦,可使表皮连带黏液血水脱落。通过握住病鱼身体,松开后看手上是否有血污来鉴别赤点病和红鳍病。此外,赤点病在胸鳍、臀鳍及肛门周围无 出血。

治疗 此病死亡率很高,必须注意鳗鱼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鱼,可用呋喃消毒池塘,并口服新霉素。此药虽然有效,但该菌有很强的抗药性,效果尚不清楚。但是,该菌对高温 (25℃以上) 抵抗力差。如果人为提高水温超过25℃,可控制该疾病的发展。此法是防止赤点病的较好方法。同时,换注淡水、降低 盐度也是一法。
弧菌病
病因 此病由鳗弧菌 (Vibrio angillarum Bergman) 引起,通常发生在咸水鳗池中。淡水鳗池中较难感染。感染源主要来自投喂鲜海水鱼。

症状 病鱼体弱,漂浮于水面,体表可见充血和出血,尤其是在鳍部和腹部两侧。皮肤上有肿块,周围常有出血带并可发展成很深的溃疡,有时,可见伤处有乳状渗出液,肠部有充血,肝部肿大和出血等现象。

防治 投喂生杂鱼的应停止或将其煮熟后再投。改善水质很有必要,因为此病常因高密度、水质不良和存在寄生虫而导致的。发生此病时,可使用 (1~2)×10-6浓度的新洁尔灭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药浴,同时口服痢特灵和氯霉素,用量如前述。最好请研究单位分离出病菌,做药物试验,找出最有效的药品。不要盲目用药,以免引起残留问题。在每年都发生此病的鳗鱼场,应考虑使用弧菌疫苗。
肠炎病
病因 肠斑点气单胞菌 [Aeromonas punctata intestinalis (Wang et al.)] 感染所致,一般认为因投饵过 量诱发此病。

病症 病鱼肛门周围红肿,肠管发炎、溃疡,发生恶臭气味。此病主要危害黑仔、幼成鳗,流行季节5~8月,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 首先减少投喂,并用高效消毒灵 (0.6~0.7)×10-6浓度全池泼洒,消毒池水,再用呋喃唑酮或大蒜素每千克饵料1~1.5g的剂量,连续投喂6~7d。

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因 此病由水霉菌 (Saprolegnia parasitica Coker) 感染引起。

症状 鳗鱼的头、吻、躯干、尾部或鳍条上寄生大量的菌丝体。病灶处覆盖着一层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肉眼可见,有的鳃部也寄生水霉菌。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严重的组织损坏,真菌菌丝侵入真皮和肌肉组织中。病鳗活性低,游泳失常,食欲减退,皮肤黏液增多,病灶处组织充血,发炎。水霉病常与赤鳍病并发,因为赤鳍病鳗鱼体表溃烂处最易感染水霉菌。如果水霉病和赤鳍病并发,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全池泼洒2×10-6浓度亚甲基蓝或 (0.15~0.2)×10-6浓度孔雀石绿,隔2d重复一次。如果病鳗并发赤鳍病,在水温低、水质差时,可用呋喃那斯(0.4~1)×10-6浓度、孔雀石绿(0.15~0.2)×10-6浓度,双药并用,傍晚时泼洒全池,隔3~4d后再泼洒一次。在体外消毒的同时,结合口服治疗,按每吨鳗用磺胺药物200g或氯霉素40~50g拌入当天饲料中投喂,第二天起药量减半,连续投6~7d。若鳗线得水霉病,可采用升温法,即将水温保持在25~30℃,共6~7d,可解除此病。

预防措施 由于水霉菌繁殖的最适温度是13~20℃,因此水霉病也是在13~20℃时发生,所以在早春和晚秋时最为流行。水霉病主要发生在体弱或受伤的鳗鱼身上。因此,在处理鱼苗时易引起这种病。以预防起见,鳗鱼应保持健康和不受损伤。如发现受伤鱼,可按0.5%~0.8%的浓度加盐,保持5~7d,以抑制真菌的附着。孔雀石绿和甲基蓝很有效,但毒性较高会引起严重的残留问题。

霉孢子囊病 (Swinging disease)

病因 此病由霉菌 (Ichthyophonus hoferi B.Hofer) 引起,可在各种海水或淡水鱼中发生。

症状 病鱼体表黏液分泌增多,表皮脱落。病鱼通常伴有体肿、肝肿和肾肿现象。此病鉴别性特征就是 患鱼体内有许多不同大小的白色孢子囊。

防治 此病尚无治疗方法。注意限制投喂小杂鱼,及时清除病鱼。饲料中添加抗真菌剂 (制霉菌素) 有 预防效果。
鳃霉病
病因 此病与水霉病不同,发生在高水温期,通常在有机物过剩和使用抗生素时发生。此病由鳃部真菌(Branchiomyces sp.) 引起,感染部位主要是鳃丝。

症状 病鱼鳃部糜烂、损坏,常被误诊为烂鳃病而使用抗生素,若如此会加剧疾病。此病无明显的病理学特征。严重病鱼会出现大块鳃丝脱落,鳃部染有污泥,鳃丝发白。镜检可见鳃血管或鳃丝微血管内有黄色真菌胞囊,鳃丝内具菌丝体。病鱼不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病鱼感染几天后即死亡。

防治 由于此病常被误诊为烂鳃病,必须小心诊断,只有确诊是霉菌病才能寻找方法。此病较难治愈,但此病不会经常发生。当发生此病时,可添加抗真菌素 (制霉菌素) 投喂,或按 (0.5~1.0)×10-6浓度硫酸铜药浴24h。也可以全池泼洒2×10-6浓度亚甲基蓝和30×10-6浓度福尔马林合剂,隔天再泼洒一次,鱼 体可用0.7%~0.8%的食盐水浸浴3d。

寄生虫疾病

车轮虫病
病因 此病由纤毛类的车轮虫 (Trichodina sp.) 引起,通常寄生在鳗鱼的鳃、鳍和体表,俯视呈圆形,直径0.06~0.07mm,侧视像两个重叠的碟子腹面环生纤毛,借纤毛在鳗鱼体表或鳃上作匍匐运动。春夏两季,这种原生物在池塘中大量繁殖。此病对法国欧鳗为害更大。鱼苗和幼鱼较易感染此病,并且传播很快。

症状 车轮虫不侵入体内。对于鱼苗,它们寄生在体表和鳍上,但随着鳗鱼长大,它们会移向鳃部。车轮虫寄生在上皮,寄生部位的组织受到刺激,分泌黏液,细胞坏死。当寄生在鳃上时,鳃丝变粗,充血。由于缺氧,鳗鱼浮于水面,鳃盖起伏加剧,病鳗无力游泳,死亡率高,有时可见前鳍糜烂。常会发生综合症,如烂鳃病、水霉病等。

防治 车轮虫繁殖很快,病鳗必须移走,立刻换水。车轮虫很难消灭,可以通过对池塘适当的消毒来预防。通常防治方法是全池泼洒 (30~40)×10-6浓度的甲醛液和 (0.5~0.7)×10-6浓度的敌百虫,药浴24h。由于鳗池中浮游生物数量多,施药后会引起藻类等大量死亡,从而消耗氧气,败坏水质。为了预防此种事故,提高药效,要在用药前,先更换池水,然后再泼药。

白点病 (white spot disease)

病因 此病由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引起。小瓜虫的特征是有一个马蹄形的核,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辨认。此病一般在低水温期发生。通常当水温达到25℃时,小瓜虫就会离开寄主。因此,此病对日本鳗养殖无大问题,而主要对欧洲鳗、美洲鳗危害较多。

病状 鱼苗易感染此病。小瓜虫寄生在体表。在体表、鳃上和口腔中可见很多白点。小瓜虫毁坏组织,引起上皮增生,也会观察到组织坏死和出血。这种纤毛虫对盐度抗性很强。此病严重影响鳗鱼的活性和摄食,导致死亡。

防治 对于小瓜虫,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可以使用甲基蓝和瓜虫净等全池泼洒,抑制其繁殖,减少感染。也可以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持续4~10d,以控制此病。发病期间要寻找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细菌病的感染。如发现并发细菌病可用呋喃唑酮等药物治疗。

杯体虫病 (apiosomiasis)

病因 此病由杯形纤毛虫 (Ambiphrya) 引起。寄生部位是鳃和体表,引起病理学变化。此病发生与水质变坏密切相关。有机质丰富,可促进杯体虫的繁殖。

症状 主要寄生在鳃部,感染鳗鱼躲在阴暗处,食欲下降。这种纤毛虫寄生在鳃部,刺激鳃组织增生和分泌粘液,使鳃丝加粗,影响正常呼吸功能。镜检可见鳃丝上大量的杯形虫。

治疗 换水,保持水质清洁。加强投喂管理。全池泼洒 (30~40)×10-6浓度的福尔马林,药浴24h,隔天再用一次。或用敌百虫等。

凹凸病 (又称微孢子虫病microsporidiasis)

病因 此病由鳗匹里虫 (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oshina) 引起,这种孢子虫侵入体内,移入肌肉中,引起病理学变化。该病发展较慢,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明显症状,常年可发生。

症状 起初没有明显症状,寄生虫只有通过肌肉切片才可见到。在感染中期,可观察到体表上不规则的白点。后期,这些白点变成乳黄色。当感染严重时,大片的肌肉组织溃疡。病鳗身体上有明显的凹窝,食欲不受影响,且可以生长,尽管不会出现大量的死亡,但病鳗的商业价值很低,病鳗体表凸出部位坚硬,凹陷部位可观察到带有乳白色脓液的腐烂的肌肉。显微镜下可见到孢子囊。

防治 尚无治疗方法,只能预防。购苗时应仔细观察体表,以防带有感染的鱼。保持良好水质,不可密度太高。一旦发现病鱼应立即焚烧。因为孢子虫可生长在水和土壤中,因此要翻耕底泥曝晒,以及用 (50~100)×10-6浓度的生石灰消毒。有人建议用加温疗法,让病鳗在34~36℃下生活5~6d,再将水温逐步降回到28~30℃养殖2~3周,即可痊愈。

拟指环虫病 (dactylogyriasis)

病因 此病由短钩拟指环虫 (Pseudodactylogyrus bini kikuchi) 和鳗拟指环虫 (Pseudodactyl ogyrus anguillarum)感染引起。拟指环虫在高温期繁殖快,传播迅速,是鳗鱼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症状 拟指环虫主要感染鳃部,初期无明显症状可见,当大量感染时,病鳗游泳缓慢,鳃盖起伏加快,呼吸困难,不摄食。打开鳃盖,可见鳃部病灶处损伤、出血、分泌大量的黏液。此病通常引起并发症产生,如烂鳃病、水霉病等,患有并发症的鳗鱼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5~8月份为该病高峰期,每15~20d用 (0.8~1 )×10-6浓度甲基咪唑药浴24h,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治疗时,用 (0.8~1)×10-6浓度甲基咪唑全池泼洒,一星期后再用一次。也可考虑采用(0.3~0.5 )×10-6浓度的敌百虫药浸洗48h或使用高浓度的食盐溶液,短时间浸浴也有效。

三代虫病 (gyrodactyliasis)

病因 此病由三代虫(Gyrodactylus sp) 引起,它类似于指环虫。但此虫是胎生而指环虫是卵生。三代虫在体内时,可见有一个卵形胚胎,而同时这个胚胎也正孕育着下一代,故而称三代虫。

症状 该寄生虫主要感染鳃部,通过一个大的锚钩和吸盘周围的一些小钩附着在鳃上。由于其在鳃上活动,刺激和损坏鳃。严重病鱼,鲤部分泌过量的黏液,病鱼呼吸困难,特别在水质恶化时,如果出现综合症,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

防治 与指环虫相同。
鳗鱼气鳔线虫病
病因 此病是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 Yamaguti) 和粗厚鳗居线虫 (Anguillicola.crassaKuwahara et Niimi) 感染气鳔而引起的寄生虫疾病。此病有时可以常年发生。一般法国鳗比日本鳗更易发 生。

症状 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但气鳔中发现很多线虫时,鳗鱼的食欲会下降并停止寻食。发病时气鳔膨胀,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肛口会翻出体外,有时线虫会暴露在体外,这样的鳗鱼失去商业价值,也容易受 其他病菌感染而死亡。

治疗 对于此种线虫尚无良药,但它们中间宿主是一种浮游动物——剑水蚤,可用晶体敌百虫或甲基咪唑杀死。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抑制浮游动物生长可防止该病的发生。其他方法就是用生石灰消毒池塘,在购进鳗苗时检查感染情况。发病时用 (0.8~1)×10-6浓度甲基咪唑全池泼洒。在水体消毒的同时结合口服治疗,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2g左旋咪唑,连投5d为一疗程。

锚头鳋病 (lernaeosis) (又称针虫病)

病因 此病由锚头鳋 (Lernaea paraseluri Yu),鲤锚头鳋 (Lernaea cyprinacea Linnaeus) 引起。春季,越冬的雄雌虫开始生长发育、交配、产卵。繁殖期一直持续到秋季。交配时,雌雄紧紧缠在一起。交配后,雄虫立即死去,雌虫头部侵入组织中,进行固着寄生生活。

症状 锚头鳋寄生在体表,下颌或口腔内,后两种情形较常见。寄生部位常见到出血点。太多的寄生虫会引起病鱼口腔开闭困难。因此,病鱼不能摄食,虚弱。直至死亡。如果有其他病菌引起的综合症,则死亡 率会很高。

防治 早春,水温升高时,要注意此病的发生。在发病期可采用敌百虫药物 (0.3~0.5)×10-6浓度全池泼洒。有时敌百虫不能杀死或除去亲体锚头鳋。因此,感染严重的池塘必须每7~10d用一次,连续用药5~6次。如果感染轻的池塘,使用2~3次即可。

两极虫病 (myxidiasis) (又称白云病)

病因 此病由两极虫 (Myxidium sp.) 引起,该虫寄生在上皮和内脏中,常年可发生,但主要在4~9 月份高温期。

症状 这些孢子虫可引起鳗鱼体表出现白点或云斑,因此称为白云病。严重病鱼肾脏肿大。如果这些孢子虫寄生在鳃上,则可见到很多细小白点。通常它们寄生在鳃丝的尖端,形成孢子囊。

防治 此病不会引起很高的死亡率,只要改善水质,可自然康复。这些孢子虫对许多药类有抗药性,因此慎重用药。如果发现病鱼,应将其分离出来,在良好的水质情况下,一个月后孢子虫会自动脱落。千万不要盲目用药以防综合症产生。可考虑用福尔马林和甲基咪唑全池泼洒杀死寄生虫。

其他疾病

鳃肾病 (branchionephritsis)

病因 此病自1969年以来在日本鳗鱼场发生,病鱼的鳃和肾脏出现病症。在台湾,自1973年发现此病以来,每年冬季低水温期都发生。病因尚未确定,但知道血液中氯含量减少,可能是病毒性疾病,但病毒还 没有鉴定出来。

症状 病鱼失水,可见腹部中线凹陷。有时体表变红。病鱼会损坏鳃丝或由于上皮增生,鳃丝会变粗而成棒状。病鱼肾脏水肿和出血,或萎缩变小。

防治 病因尚未确定,无良法防治。既然缺少氯离子,建议用5%~10%氯化钠溶液浸浴。

气泡病 (bubble disease)

病因 由于氧气和氮气在水中过饱和,鳗鱼体内形成气泡,导致气栓。气泡病是在高温期、阳光充足、浮游植物稠密时发生。在使用地下水时,因其常含有大量氮气或在水槽中充气情况下,也易产生气泡病。

症状 此病常发生在苗期,而幼鳗和成鱼相对少发生。病鱼可见到头部、鳃盖、鳍和眼部等有气泡。病鱼活性降低,浮于水面。如果不改善环境,病鱼会发生死亡。

防治 立即换水,开动增氧机促使水中气体释出。如果使用含氮气高的地下水,应先使其充分暴露于空气。保持适当的浮游植物密度。

腹水病 (ascitic disease)

病因 腹水病病因复杂,可能由于心脏问题,血液循环受阻; 由于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使肝细胞功能失调,以及肝硬化、肾功能失调等原因。也可能与营养失调有关。

症状 病鱼上腹部水肿,腹腔淤积许多液体,身体呈灰白色。有时鳍变红,腹部含水带粘性,呈黄绿色或暗绿色。病鱼在水面摆动,活动慢,不摄食。

防治 腹水病有很多原因引起,采取措施之前必须明确诊断。如果是肝硬化引起,必须考虑检查饲料质量,使用优质饲料。如果是由于红鳍病或溃疡病引起,则可按这两种病的治疗方法进行。预防这种病的最好方法是改善水质,使用优质饲料。
毒鳃窦和多黏液病
病因 此病主要原因是水中化学物质。表现在鳃和皮肤上。另外一些原因包括鳗鱼和浮游动物排泄产物(氨、亚硝酸氮),养殖密度高,残留的消毒药物和不适当的用药等。

症状 在鳃丝上形成毒鳃窦以及在皮肤上分泌过多黏液是该病的一般症状。此病如拖长时间会引起死 亡。

防治 必须确定病因后再采取措施。应立即换水,小心避免高浓度的药物和化学物质。防止因计算错 误、使用过高浓度的药物加剧此病。